婆婆去世了,儿媳妇怎么做?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俗话说:“媳妇熬成婆。”婆婆去世,儿媳妇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有些事以前由婆婆作主,现在轮到儿媳妇了,儿媳妇也就该履行分内之职责。
为什么说婆婆去世,儿媳妇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呢?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只要父母在,哪怕儿子儿媳妇年纪上了六十七十,做了爷爷奶奶,你仍然还是儿子儿媳妇。按中国民间传统,年满五十的人就可称“寿”了,但还有一个规矩,只要还有父母健在,哪怕儿子儿媳妇满八十岁也不能称寿,更不能让人来祝寿,仍然称之为“生日”,因为有父母健在,年纪再大依然是儿子儿媳妇,不可“僭越”。
(婆媳之间)
婆婆去世,儿媳妇该怎么做,从时下情况来看,分两不同的范围。
一是大城市的丧事。婆婆在城市中去世,现在都是火化,去世的人放在殡仪馆内,免去了寻灵,许多家庭只在家中设有灵堂,火化的时候再进行遗体告别仪式,所有的丧事程序都简化了。此文对这种丧事也就不多说了。
二是小城镇与乡村丧事。有地方实行了火化,但仍然按传统的丧葬习俗的程序来办理;有的地方仍然是传统葬法,丧葬习俗尚未改变。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就是这种传统丧事之中儿媳妇要注意哪些习俗和分内之事。
儿媳妇对丧事的前期准备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人老就总有那么回事。因此,在婆婆健在的时候,儿媳妇对将来婆婆丧事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儿媳妇在婆婆健在时要做些什么呢?大件的东西一般由儿子准备,那就是寿材(棺材),儿媳妇要准备的是婆婆去世时身上要穿的衣裳和盖的被子,俗称寿服,包括衣服、鞋帽、寿被等。这类东西按传统习俗,应由婆婆的女儿来承担,但儿媳妇有责任提醒她们,也就起来一个督促的作用。如果婆婆只有儿子,没有女儿,那这些东西就得由儿媳妇来置办了。
有一些儿媳妇认为,人还活着,办这些东西怕婆婆不高兴,好像是盼着她早点死。其实在这方面的担心没有必要。大多数的老人当年纪大了后都有一种怕死的心理,对很多关于死亡的字眼都很忌讳,但对寿材和寿服的置办还是很高兴的,民间习俗认为做寿材和寿服是为活着的老人“添福添寿”。
人生一世到离开人间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就是一副棺材和身上穿的寿服,如果老人生前能看来自己的寿服,他们心里会特别高兴,认为儿媳讲究孝道。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六月六晒龙袍,普通老哪来的龙袍?那就晒衣服和被子,这一天,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喜欢把自己的寿服拿出来晒一晒。
当然,现在有些老人既不用女儿操心,也不用儿媳妇操心,他们自己私下准备好了,像这种情况,儿媳妇也该过问一下,让老人心里高兴,也是做儿媳妇的乖巧之处。
(寿服)
婆婆去世后的分内事
一、穿衣服。婆婆去世后,因为,通常的情况下,只有儿媳妇在婆婆身边,要趁亡者的身体还柔软的时候,给她洗澡,有的地方有专门为亡者洗澡这个职业,那儿媳妇就要把人喊来。儿子不方便参与给母亲洗澡,儿媳就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然后把寿服给亡者穿好。至于后面的亡者入殓,以儿子女儿为主,儿媳妇只是帮忙了。如果亡者没有女儿,儿媳妇就要承担起女儿的职责。
二、清理遗物。婆婆去世后,儿媳妇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清理婆生前的日用品,如衣服、鞋帽和常用的个人用品等,哪些可以留,哪些不能留,做出决断,然后把不能留的东西放到房子外面归堆,亡者出殡时要全部烧掉。
三、料理和参与整个丧事过程。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之中,按民间的习俗,儿子与儿媳妇是有分工的。大事,即外面的事,如报丧、请人、找坟地等均由儿子负责处理,内部的琐事,如开支、号布的分发、客人的安排等,则由儿媳妇负责。当然,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还要看儿子与儿媳妇哪个的能力强,承担的任务就多一些。如《红楼梦》中就用了很多笔墨,写了一场办得风风光光的丧事。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死后,其公公贾珍请荣国府的孙媳妇王熙凤全权负责办理秦氏的丧事。
儿媳妇除了“熬成婆”,应承担新婆婆的职责外,她也是家庭一个重要成员,丧事办理过程之中,各种表现孝道礼仪都要参与其。儿子与儿媳妇并称为孝子孝媳。
婆婆去世,儿媳回避的特例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婆婆去世时,儿媳妇怀有身孕,按民俗习俗,这种人是不能靠近亡者,据说是孕妇会淤坏亡者。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可能是古人意图的一种表面现象,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主要目的可能是出于对孕妇的一种保护。民间虽然说死者为大,但在过去人们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的思想,且根深蒂固,而即将出生的婴儿在人们的思维中比亡者更加重要,关系到后代的健康问题。古代的医学科学没有现在发达,亡者因何病而死,是不是有传染病,那些年代的人凭肉眼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让孕妇远离或者回避亡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今丧事操办,有的地方依然让孕妇回避,而有的地方孕妇不用再回避,但还是尽量避免过度的劳累,为了腹中的孩子,还是适可而止吧。
(孕妇)
至于孙子的奶奶去世后,在外读书的孙子是否参加的问题,如果不是遇到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高考之类,关系到孩子前途,最好还是要他们回来参加,因为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是靠一代代传承。作为亡去的老人已是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所谓爱和恨,说实在的,人死如灯灭,民间的葬礼仪式搞得再风光,亡者已看不到了,与其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是做给活在世上的人看的,起到一种教化作用。
为什么说婆婆去世,儿媳妇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呢?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只要父母在,哪怕儿子儿媳妇年纪上了六十七十,做了爷爷奶奶,你仍然还是儿子儿媳妇。按中国民间传统,年满五十的人就可称“寿”了,但还有一个规矩,只要还有父母健在,哪怕儿子儿媳妇满八十岁也不能称寿,更不能让人来祝寿,仍然称之为“生日”,因为有父母健在,年纪再大依然是儿子儿媳妇,不可“僭越”。
(婆媳之间)
婆婆去世,儿媳妇该怎么做,从时下情况来看,分两不同的范围。
一是大城市的丧事。婆婆在城市中去世,现在都是火化,去世的人放在殡仪馆内,免去了寻灵,许多家庭只在家中设有灵堂,火化的时候再进行遗体告别仪式,所有的丧事程序都简化了。此文对这种丧事也就不多说了。
二是小城镇与乡村丧事。有地方实行了火化,但仍然按传统的丧葬习俗的程序来办理;有的地方仍然是传统葬法,丧葬习俗尚未改变。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就是这种传统丧事之中儿媳妇要注意哪些习俗和分内之事。
儿媳妇对丧事的前期准备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人老就总有那么回事。因此,在婆婆健在的时候,儿媳妇对将来婆婆丧事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儿媳妇在婆婆健在时要做些什么呢?大件的东西一般由儿子准备,那就是寿材(棺材),儿媳妇要准备的是婆婆去世时身上要穿的衣裳和盖的被子,俗称寿服,包括衣服、鞋帽、寿被等。这类东西按传统习俗,应由婆婆的女儿来承担,但儿媳妇有责任提醒她们,也就起来一个督促的作用。如果婆婆只有儿子,没有女儿,那这些东西就得由儿媳妇来置办了。
有一些儿媳妇认为,人还活着,办这些东西怕婆婆不高兴,好像是盼着她早点死。其实在这方面的担心没有必要。大多数的老人当年纪大了后都有一种怕死的心理,对很多关于死亡的字眼都很忌讳,但对寿材和寿服的置办还是很高兴的,民间习俗认为做寿材和寿服是为活着的老人“添福添寿”。
人生一世到离开人间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就是一副棺材和身上穿的寿服,如果老人生前能看来自己的寿服,他们心里会特别高兴,认为儿媳讲究孝道。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六月六晒龙袍,普通老哪来的龙袍?那就晒衣服和被子,这一天,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喜欢把自己的寿服拿出来晒一晒。
当然,现在有些老人既不用女儿操心,也不用儿媳妇操心,他们自己私下准备好了,像这种情况,儿媳妇也该过问一下,让老人心里高兴,也是做儿媳妇的乖巧之处。
(寿服)
婆婆去世后的分内事
一、穿衣服。婆婆去世后,因为,通常的情况下,只有儿媳妇在婆婆身边,要趁亡者的身体还柔软的时候,给她洗澡,有的地方有专门为亡者洗澡这个职业,那儿媳妇就要把人喊来。儿子不方便参与给母亲洗澡,儿媳就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然后把寿服给亡者穿好。至于后面的亡者入殓,以儿子女儿为主,儿媳妇只是帮忙了。如果亡者没有女儿,儿媳妇就要承担起女儿的职责。
二、清理遗物。婆婆去世后,儿媳妇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清理婆生前的日用品,如衣服、鞋帽和常用的个人用品等,哪些可以留,哪些不能留,做出决断,然后把不能留的东西放到房子外面归堆,亡者出殡时要全部烧掉。
三、料理和参与整个丧事过程。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之中,按民间的习俗,儿子与儿媳妇是有分工的。大事,即外面的事,如报丧、请人、找坟地等均由儿子负责处理,内部的琐事,如开支、号布的分发、客人的安排等,则由儿媳妇负责。当然,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还要看儿子与儿媳妇哪个的能力强,承担的任务就多一些。如《红楼梦》中就用了很多笔墨,写了一场办得风风光光的丧事。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死后,其公公贾珍请荣国府的孙媳妇王熙凤全权负责办理秦氏的丧事。
儿媳妇除了“熬成婆”,应承担新婆婆的职责外,她也是家庭一个重要成员,丧事办理过程之中,各种表现孝道礼仪都要参与其。儿子与儿媳妇并称为孝子孝媳。
婆婆去世,儿媳回避的特例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婆婆去世时,儿媳妇怀有身孕,按民俗习俗,这种人是不能靠近亡者,据说是孕妇会淤坏亡者。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可能是古人意图的一种表面现象,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主要目的可能是出于对孕妇的一种保护。民间虽然说死者为大,但在过去人们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的思想,且根深蒂固,而即将出生的婴儿在人们的思维中比亡者更加重要,关系到后代的健康问题。古代的医学科学没有现在发达,亡者因何病而死,是不是有传染病,那些年代的人凭肉眼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让孕妇远离或者回避亡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今丧事操办,有的地方依然让孕妇回避,而有的地方孕妇不用再回避,但还是尽量避免过度的劳累,为了腹中的孩子,还是适可而止吧。
(孕妇)
至于孙子的奶奶去世后,在外读书的孙子是否参加的问题,如果不是遇到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高考之类,关系到孩子前途,最好还是要他们回来参加,因为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是靠一代代传承。作为亡去的老人已是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所谓爱和恨,说实在的,人死如灯灭,民间的葬礼仪式搞得再风光,亡者已看不到了,与其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是做给活在世上的人看的,起到一种教化作用。
展开全部
那就是要帮忙一起去操办后事了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