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的5个历史故事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10-04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9万
展开全部

我只给你找五个三门峡诞生的成语,多一个也不给,你下次再问五个的时候我再给,一直可以把你从小学问到初中:

【公孙白马】 典出《公孙龙子·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姓公孙,名龙,生于公元前320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战国时赵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一带的马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马死亡。

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

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土自居,他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主,‘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

‘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关吏越听越茫然,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鸡鸣狗盗】装鸡叫骗人,装狗叫行窃。

指卑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涽王二十五年,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出使秦国,秦昭王立即拜孟尝君为宰相。

后昭王听信谗言,取消孟尝君的宰相职位并将他囚禁起来,打算把他杀掉。

在危急之下,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使孟尝君有机会出逃。

至函古关正值夜半,关门已闭。

秦国的法律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

他的又一门客登上土台装鸡鸣,引起关内外的鸡此起彼落地啼叫起来,守关的人就打开关门放走了他们。

待秦昭王派的秦兵赶到时,他们已出关很远。

《汉书·游侠传》:“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终军弃繻】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博学善辩,汉武帝时名臣。

《汉书·终军传》:终军尝请出使南越,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之阙下。”越相吕嘉不欲归顺,发兵攻杀其主,终军为汉使者,并受其害。

时年仅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去长安求取功名,经过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一种帛质的出入关门的证件),终军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弃繻而去。

到长安后,上书言事,得汉武帝信任,官拜谒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广西一带)平叛。

当终军持着朝廷授予的节仗,浩浩荡荡至函谷关,当年给终军发繻的关吏认出了他,给他手下的官兵说:“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 唐朝诗人胡宿《函故关》诗中赞道:“望气竞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秦赵会盟】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的情况下提议秦赵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到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

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

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

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王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

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

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下,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今渑池县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三角台地上。

它以丰富的历史内容,赢得了自唐代以来不少诗人、文士的吟诵,并以“盟台夕照”自然景观成为渑池古八景之首。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境)人,后移居湖城(今灵宝市境)。

杨震学识博通,被誉为“关西孔子”。

汉安帝时,杨震任荆州刺史,曾举荐王密。

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境)时,王密夜赠千金报答杨震举荐之恩。

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

这是为什么?”王密却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很严肃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

【雪泥鸿爪】 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出自宋朝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子瞻)被任命为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弟弟苏辙(子由)从京城开封伴送到郑州西门外,两人才分手。

苏辙回到开封,便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苏轼。

渑池是苏轼此次赴任必经之地。

五年前(嘉佑元年),父亲苏洵带他们兄弟俩赴京应考曾经过渑池,路上马死了,他们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

对于苏辙来说,他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只是由于参加科考未及赴任,故对渑池充满怀旧之情,在寄给子瞻的诗中表达了这份怀念。

苏轼依韵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五年的时间并不长,故地重游,苏轼却发现这一偶然经过的地方已是物是人非。

这首诗所写的正是他对人生的感触。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他通过比喻说明道,人生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行程,所到之处全是偶然,留下的踪迹是他自己顾及不上,也是无从顾及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