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