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的主要论著
(一)论文
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
王建民:《现代性在中国:建构与反思》,《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25日。
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王建民:《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2期。
王建民:《幸福感的社会性及其中国语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年11月27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王建民:《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社会》2008年第2期。
王建民:《身体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以黑龙江吴村建筑农民工群体为例》,《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人大刊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王建民:《“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理解》,《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王建民:《“逆家长制”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历时性的社会学分析》,《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7期摘要转载。
王建民:《“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二)书评
王建民:《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7期。
王建民:《建构什么样的道德社会学?——读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王建民:《“现代性”的建构与支配——读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社会》2010年第3期。
王建民:《在参与性行动中解放世界——读费根、薇拉的<解放社会学>》,《社会》201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
(三)随笔与短论
王建民:《研究生扩招:“教育麦当劳化”的危机》,《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7期。
王建民、马春媛:《过度消费的社会学批判》,《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8期。
王建民:《提倡孝道能弥补社会养老的缺口吗?》,《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
王建民:《社会空间二元化:“飞机场式”与“火车站式”》,《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3期。
王建民:《社会分化——从结构到心态》,《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2期。
王建民:《想象的征服——网络民意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4期。
王建民:《“遮蔽”与“去蔽”:大学“德育”工作的反思》,《中央财经大学校报》2011年4月6日。
王建民、赵金:《媒体如何认识和引导社会情绪》(访谈),《青年记者》2012年第4期。
王建民:《从“逆家长权威”反思社会个体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
(四)书中章节
参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撰写其中四章).
专著:《流动的城乡界线》,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译著:《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瑞泽尔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科研课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绩效政体与典型市场的建构——改革以来市场秩序形成的个案研究”(批准号:09CSH024),2009年。
主持中央财经大学“211”三期社会学建设项目子课题“后集体化时代农民社区记忆的断裂与重建”,2010年。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2009年。
参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2006年。
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研究”子课题“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调查研究”,2005年。
参与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与重建”,2004年。
获奖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0学年“十佳班主任”,2010年9月。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首届“优秀本科生导师”,2010年10月。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第二届“优秀本科生导师”,2011年11月。
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先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3月。
中央财经大学“滋兰树惠优秀教师奖”,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