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德的成长历程
他,出身农村,当过乡村小学教师,饱含乡村的淳朴与乐观;他,吃过洋面包,担任着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主席,更添学者的睿智与豁达;他,供职于国内计算机最高科研机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而热衷于非政府组织、青年科技论坛等社会活动;他,浸染于计算机科技界20年,更陶醉于学会的“经营”和吕梁计算机扶贫等公益事业……
这就是我们感知的杜子德。正如陶渊明田园诗所描述的那种意境——“出自田园?熏归于自然?熏造山水为形?熏营闲适为韵”。奔走于计算机科技与公共事业之间,杜子德者,怡然自得其乐也!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秘书长、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主席,这是印在杜子德名片上的两个头衔。也许,你从这些就能对这位思维活跃、为人谦和的中年人有一些了解。没错,他是一位活跃在计算机科技界的社会活动家,他的舞台并不局限于国内,还延伸到国际。
计算机大会将加强与企业的互动
杜子德认为,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只是一个起点,围绕增进学术与产业的融合这个主题,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张建设:“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暨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刚刚落下帷幕。作为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负责人,您对这个活动如何评价?
杜子德:大会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前几天,汪成为院士来到我这里,他对我说:“小杜啊,今年这个会开得好,活动搞得不错。”当然,纪念50周年的事情还没有完。我们还准备评选50周年大事,很快就推出来了。
张建设:50年已经过去,您认为这50年有哪些是特别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的?
杜子德:50年的历史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也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可圈可点。计算机事业开创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讲究大协作。那时候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太在意荣誉是谁的,钱怎么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始是以中央批准成立计算所为时间起点的。计算机事业50周年庆祝活动的前一天,是计算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那天,来了很多计算机事业开创时期的老一辈科学家,谈起当年的情况,他们都眼含热泪。
1984年我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参加大型机的研制工作,去了一趟河北涿县。当时,我们租用外国的计算机,机房里面有个玻璃房。外国人在玻璃房里进行机器控制,中国人是不能进去的。玻璃房是我们的屈辱。我们摸不到核心系统,技不如人。这种情况存在了比较长的时间。后来我们的机器一台一台地出来,现在我们可以跟人家竞争了。
技不如人影响到我们的自信。比如,我们以前可能会想:我们怎么能做芯片呢?现在发现,我们可以把芯片做得非常好。确实如李国杰院士所说,要有自信。没有自信,一定没有前途。
张建设:现在计算机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外,3C融合也备受关注。今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计算机大会内容会不会因此有变化?
杜子德:计算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除了计算机系统外,包括微电子、网络、信息安全等。所以,中国计算机大会的内容也不会局限于计算机。要说努力方向的话,就是要加强和企业界的互动。
牵头设立CCF王选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的设立,就是要激励学术界与科研界的自主创新。它不仅对计算机科技界开放,而且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和工业企业开放,而且致力成为中国计算机及相关信息领域的最高奖。
张建设:在这次大会上,我们第一次颁发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这个奖设立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杜子德:今年2月王选去世,我感到很悲痛,在家里拿出宣纸、毛笔,想写一篇纪念文章,结果写着写着,我就情不自禁地哭起来了。我觉得王选太伟大了。他留下的,不仅是计算机汉字排版系统,更是一种精神。
后来,在学会组织的王选追思会上,有人提议,能不能把学会的计算机创新奖改名为王选奖。把伟人的名字命名为一个奖,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方式。说做就做,我们联系到王选老师的夫人陈??老师,取得她口头和书面的同意。另外,因为王选老师生前是政协副主席,我们还必须得到全国政协的批准,政协要求我们找主管单位写函。于是,我们请中国科协帮助。经过很多周折,在正式颁奖前几天,才把这个事情办下来。
张建设:这个奖的评选过程有没有什么创新?
杜子德:这个奖的设立,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本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大力度改革的成果之一。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一个中立的学术机构,我们有义务进行同行学术和成果评价,说话应该有权威性。
2005年,学会就开始启动计算机创新奖,开始实行申报制,后来发现有弊端。到2006年更名为王选奖后,我们决定实行推荐制。
项目成果推荐后,我们把推荐材料送给专家函评、投票。专家要符合规避原则,并且专家名单对外是保密的。推荐者需要向专家说明送选的意义,还要经过推荐者的答辩。整个过程比较客观、公正,没有任何的照顾和说情因素在内,因为规则不允许,我们也坚决执行。
张建设:王选奖的设立原则是怎样的呢?
杜子德:获得本届王选奖一等奖的一个是龙芯2(芯片),一个是IPv6路由器,后者曾获得过中国通信学会的一个奖,我们也不排斥。这次只有一个二等奖——铁科院的客票预定、预售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应用系统。能把成熟的技术、资源应用起来,解决了现实问题,不是很好吗?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这个奖也会考虑企业,毕竟企业是创新主体之一。
张建设:将来,您希望这个奖达到什么样的地位?
杜子德:CCF理事长李国杰曾说,王选奖应该是计算机及相关信息领域的中国的最高奖。拿了这个奖,将来去申报国家的一等奖,就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王选老师的夫人知道我们学会同仁的世界观和追求,这是对一个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的怀念。我们请她来颁奖,她欣然同意,她认为这是对王院士的纪念。将来这个奖会在每年一次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颁奖。
用一个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来命名一个奖项,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国内,这样做的比较少,我们这次也是找了一个合适的契机。王选奖将来也不排除向国外延伸的可能。
张建设:作为学会的秘书长,您希望学会发展到什么状态?
杜子德:2004年学会换届,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李国杰院士当了理事长,我当了秘书长。我们俩的办会观念非常近似,学会要公正,要服务,要有会员,要有规则,要奉献而非挂名,学会办事机构要社会化。学会现在有10个专职工作人员,只有两个来自计算所,8个来自社会公开招聘。我的理念是,一定要独立运作,面向会员,面向社会,不能躺在挂靠单位过日子。我们过去几乎没有个人会员,现在明确发展会员。我们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很多人还很不习惯交会费。我们提供给他很多服务,让他觉得很值。
从今年开始,我们把一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寄给会员。我们还引入了预决算制、引入司库制度。为什么要找人来监督秘书长?我希望能从制度上约束学会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另外,我们创立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这个刊物,每年出计算机科学技术年度发展报告等等。这就体现学会的学术影响力,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当选IOI主席是最开心的事情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若隐若现于杜氏人生哲学中。经过多年的“修炼”,无意中当选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首任主席,杜子德第一次体味到将自己的名字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无上欣喜。
张建设:第一次知道您,是因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
杜子德:2000年,我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 2000)执行委员会的主席。结束之后有人挑起大拇指,说在中国办的IOI 2000是最好的。
张建设:后来,您是怎么当上IOI的主席的呢?
杜子德:过去实行的是国际委员会主席轮值制,我在2001年还当了一年IOI国际委员会的轮值主席,但没有一个人为IOI的长远发展负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爱尔兰设立一个主席职位,但是叫President,不叫Chairman。当时,我参加在波兰举行的IOI 2005,并没有想去参加主席的竞选,只是一个观察员而已。有人说:“听说要竞选主席,你为什么不去竞选?”我说:“当个国际委员会委员就行,我太忙了。”他说:“你是合适人选啊,应该去。”我动心了。
根据程序,要自己申请,有人推荐,还需要至少14个国家的支持,我找了30个。当时,与我竞争的荷兰人、韩国人有他们的强项,很多国家支持他们。我在屋里不断演练,应对5分钟的演讲环节。最终,我在第二轮以6票的优势胜出,当选为主席。
当选为主席,这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事情,这时候觉得,自己的名字和祖国联系在一起了。
张建设:在国际舞台上做事情,确实令人自豪。
杜子德:当主席也挺麻烦的。我刚当主席一个月,执行干事到了癌症晚期,需要换人。这时,国际委员会中就有人想把自己喜欢的人安排进来,局面一度很混乱。过了几天,我发话了:“我现在以主席的名义宣布:现在是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的危机时刻,我必须对出现的这一危机负责,并且找到对策。鉴于不能召开国际委员会会议,执行干事的继任者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主席提名,国际委员会确认。我会在一周之内给国际委员会一个候选名单。以后没有我的同意,任何人不得以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的名义和外界联系。”我口气很强硬,当然也是履行我的职责,行使我的权力。这时,国际委员会就安静了。有的国际委员会委员说:“子德,你说得对,你是主席,就按你说的办。”这是我当选主席后处理的第一个危机,这一个回合得胜了!
今年在墨西哥举行IOI 2006的时候,我发表了主席报告。我想了10点改革措施,涉及现状、问题、走向。首先要改组国际委员会构成。我建议,参赛国选举的委员增加,来自东道国的委员减少,我的设想是6+3,6个由选举产生,3个来自东道国。后来讨价还价,妥协为5个来自东道国,6个来自选举。在执行干事产生方面,我提出,干事应由主席提名、国际委员会通过,扩大主席的权力,提高决策效率。另外就是对做出贡献的人表示认可、设奖。我设立了三个奖,其中一个是主席签发的突出贡献奖。得奖的人很激动,说自己的工作终于获得认可了。我的10点改革措施,其中5点得到了采纳实施。在国际舞台上做事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挺有成就感。
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挺有福气的。你想,有机会和张效祥、汪成为、李国杰这些高水平的大专家在一起共事,这是多大的福分啊!我还有许多机会和青年专家、企业家们在一起,能学到许多东西。在学会工作是学习的最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