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12册语文课本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奠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惭惭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小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为课堂,讲课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12册语文课本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奠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惭惭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小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社会为课堂,讲课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