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关于狙击手题材的电影? 5

 我来答
济看瓜石0J
推荐于2017-11-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几部关于狙击手的电影

狙击手溯源

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Sniper”这个单词的词根“snipe”则在1832年第一次出现,源自于英军在印度边区的一种猎鸟活动。据说snipe是一种身体娇小、动作十分灵活的小鸟,要猎获这种鸟并不容易,需要相当不错的射击和潜行的技术,这种运动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战时,sniper成了军事上狙击手的通称,强调的除了射击之外,还有掩藏自己踪迹的能力。同样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与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译成了“狙击手”,勉强算是不差。

最近,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出了个连环杀手,专门躲在暗处用狙击步枪射杀普通民众、一枪毙命、弹无虚发,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恐慌——我还真有点儿佩服美国人,什么事儿都能搞得跟电影似的。说到电影,相信这位“华盛顿狙击手”也一定会在银幕上亮相,但不是现在,因为眼下就有一部“狙击手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话亭》被推迟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狙击手将不同的人引诱至一个电话亭里,一旦他们挂断电话,便将其一枪击毙的故事。面对发行公司推迟本应于下月15日上映该片的决定,剧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对此“并不介意”,他说:“如果你看了影片,就会知道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发言人显然被吓坏了,他表示:“该片内容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举完全是为了保护观众”。你瞧,有时候,假的成了真的,电影也可能变成现实。

虽然狙击不一定要用火器来进行;但是在一般意义上,它的发展还是跟近代枪械工艺的水平息息相关。自16世纪起,具有改良膛线的前膛来福枪在德、奥两国开始大量的应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猎和竞赛上。在美国开拓初期,有部分中欧移民也移到美洲来,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带,这种前膛来福枪也随之传入美国,以供垦荒、狩猎、自卫之需。经过拓荒者的改良,口径变小,枪管加长,加上枪托,也将弹头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装弹。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来福枪”的由来,因为当时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莫希干人》里看到这一时期的狙击射击情况。片中有一个段落,为了能让送信的信使从包围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脱逃,刘易斯在城墙上用远程狙击火力掩护,一枪一个,弹无虚发。从史实上来说,这个电影一方面夸大了刘易斯的射击水平,另一方面也虚构了枪械工艺的发展史。在这个电影所讲述的年代中,他还没有得到后来让他威镇四方的名枪“打鹿将”(肯塔基来福枪)。

肯塔基来福枪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华盛顿义勇军中的狙击手配备了这种当时射程最远的火器(200码左右),专门用以对付英军军官。而英军正规部队配备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装填的滑膛燧石枪,有效杀伤射程仅为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至于想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电影《敌人的荣誉》描写的就是肯塔基来福枪手在独立战争中创下的最有名的狙杀成绩。英军狙击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潜心研究设计了新型的来福枪,有效射程在200码以上,性能和射速都远胜过滑膛枪;而且是后膛装弹,这在当时是个创举。他在1776年向英军高层展示他的新枪,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生产了100支,并且让他招募了一个连的狙击步兵到美洲作战。他首次上阵在1777年的白兰地酒之役,把美军打得大败。在此役中他还瞄准了125码外一个正骑马离去的美军军官,大概是由于绅士的风度他没有对那军官背后开枪,殊不知那军官正是华盛顿。这就是有名的“未开的一枪”。

历史上的狙击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伤,三年后的一次战斗中,他被一个肯塔基来福枪手射杀,死后他的新型来福枪也随之湮没。历史的瞬间真是可叹。

真正意义上的后膛装弹步枪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在1848年设计了一种落下式的后膛闭锁装置,成为他日后一系列后膛来福枪的基础。经过多次改良后,他1859型的设计被美国联邦军队采用。夏普斯后膛来福枪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后膛枪几乎在任何姿势下都可以装填,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击手们;如果是前膛枪的话,他们必须直立装填,目标暴露太大。

虽然我们很少在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中看到有关狙击手的形象,但在丹泽尔·华盛顿早年主演的电影《光荣》里,我们还是可以窥到狙击枪手的隐约身影。影片里有一段剧情说的就是,毫无枪械使用黑人奴隶加入了联邦军队对抗南军,在艰苦的训练里,其中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快速地装弹并有效地射击。前膛枪装填手续繁复,虽然从18世纪起已经使用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还有,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一击必杀或者被杀

在枪械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两项发明跟狙击效果直接有关,一是膛线,另一则是瞄准装置。最早在枪管壁上拉出膛线的是1498年维也纳的CasparKollner,不过他的膛线是直直两条线,应该是用来加快装填速度,而非用来提高准确度的。真正的螺旋式膛线大约发明1520年前后的德国的纽伦堡地区。至于瞄准装置,大约也是在1500年前后发明的,是最基本的准星、照门的配备。有了膛线和瞄准装置,射击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瞄准装置才真正体现出了实用价值。一战中,德军的狙击手普遍使用Kar98k毛瑟步枪,配备3或4倍的瞄准镜,倍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在双方距离相当近的壕沟战场上使用起来绰绰有余。由于德国光学产品的品质和数量都胜过其他国家,当英军也想配发瞄准镜时,却尴尬地发现根本就没有国货供应,只能使用战前进口的德国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红军方面的主要狙击用枪是Mossin-NagantM1891/30步枪,口径7.62mmx54mm,弹药威力十足,但是瞄准镜多为3.5或4倍,不利长距离狙击。而德军使用的狙击枪则还是一战中使用过的Kar98k毛瑟,口径7.92mmx57mm,瞄准镜为2.5倍到6倍之间。

蔡斯或莱卡。而在东线方面,俄军更是没有所谓的狙击手,既无装备也无编制,因而在德军狙击手的枪下亡魂不可胜数。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军在东线开始遇到红军的狙击手时,他们受到的震撼绝不亚于1914年的协约国部队。苏联红军狙击战术的成功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达到巅峰,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战中最具戏剧性的狙击手对抗赛,著名的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依采夫准尉(VasiliZaitsev,242次击杀记录)使用两人小组的战术,成功地狙杀单枪匹马行动的德军知名狙击教官科尼格少校,对红军的士气是一大鼓舞。这也是电影《兵临城下》的故事原型,影片里的苏联狙击手是来自乌拉山的猎手,而德军少校则是拥有狩猎庄园的贵族。有意思的是,因为苏军狙击手的威胁,德军方面大量增加狙击手学校及狙击手的数量,并且对狙击手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在1944年纳粹党卫军(Waffen-SS)给有50次击杀记录的狙击手一只手表,100次击杀的一支猎枪,150次击杀的则被邀请跟SS的头头希姆莱本人一同去猎鹿。

和苏联红军相似,二战时期的美军也比较注重狙击手的培养。在每个连级作战单位基本上都会配备几名狙击手,各单位指挥官的战术手册上也有关于狙击战术的详细讲解。例如,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所带领的小队就配有一个狙击手杰克森,在影片开头的D日登陆作战中,他首先担任的就是消灭德军火力点的任务。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的狙击手一直都是极大的威胁。不论是在意大利半岛的中北部山区,还是在诺曼底星罗棋布的农场果园中,到处都弥漫着突然死亡的阴影。这时,狙击手杰克森在巡逻作战中直接与德军狙击手对阵,又是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对猎游戏。最后在守桥战役中,他又担任侦察和伏击以及火力支援任务。作为一个严肃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个狙击手在电影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地说明了现在战争中狙击手的作用:指定猎杀、随队观察及火力支援、巡逻与定点伏击。

和欧洲战区的美军相比,太平洋战区的美军面临日军狙击手的威胁则又大大不同。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反狙击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轰击可疑地区,例如以37mm反坦克炮装用特制的霰弹用来肃清茂密的丛林顶冠就十分有效。关于这样的作战方式,我们可以在电影《细红线》中看到最典型的例子。

关于狙击技巧

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越南游击队的狙击战术对美军士气的打击。这个狙击手只用一个人一只枪就牵制了一队美军士兵并把他们的行进成功地拖延了半天,最后美军还是付出了相当代价才解决掉这个狙击手。这一情节的真实故事是:1967年的某天,美国陆战队第四团第二营在丛林中的遭遇。他们沿着一号公路附近巡逻,被干掉了5个人,每个都是在双眼间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弹是从哪里发射的;整个营就地找掩护,不敢前进。第二天还是一样,没人敢站起身来,营长呼叫空军支援,炸弹、汽油弹、机关炮弹在四周乱炸一通。轰炸过后他们继续前进,一个小时后听到“砰”的一声,又倒了一个家伙,他们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动弹了。这时早已暮色四合,营长再度呼叫空军轰炸,那个越军狙击手竟然在黑暗中还对美军飞机射击。这个营在两天内只前进了一英里半,总共1100人的兵力,却奈何不了一名越军狙击手。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台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丹中尉对阿甘说,别向我敬礼,这会让我成为狙击手的靶子!而在1900年的波尔战争中,同样流传着这样的经验之谈:“尽量跟军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离。”——因为前者是敌人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测距的极佳对象。这里不能不提一部很有名的狙击题材电影,好莱坞过气明星汤姆·贝林格主演的《双狙人》(sinper)。虽然影片本身很烂、基本乏善可陈。但因为片中对现代狙击战术涉及颇多,所以还是专门提出来讲一下。自从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在越战后普遍设立狙击手编制,狙击战术就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特种作战任务的增加,狙击战术的运用更是普遍。在《双狙人》这个电影中,就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合作联手执行刺杀毒枭任务。而像这样的狙击猎杀任务,一般是采用“双狙击杀”这种现代狙击战术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2人一个小组,以1人观察,1人狙击;或者2人同时狙击;或主射手未能成功时副手再补上一枪。当然,副射手的枪法也必需是一流的,并且随时维持备射与瞄准的状态才行。

这部电影还给观众明确了一个观念:对付敌方狙击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因而,这次美国华盛顿发生的系列枪击案中,警方专家就推测杀手可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个行动小组。
莫默默默
2006-05-07 · TA获得超过6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5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467万
展开全部
《enemy at the gates》 (兵临城下)

讲的是二战时候,一个苏联的神奇狙击手瓦希里,真人真事改编的阿!

影片绝大多数时间讲的是他和纳粹的一个牛x狙击手的比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钛斋
2006-05-06 · TA获得超过27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9.1万
展开全部
sniper——双狙人系列,应该有三集吧。
兵临城下比较新吧——也至少是3年前的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wister21
2006-05-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刘德华的《全职杀手》,吕克贝松的《尼基塔》,李查基尔和布鲁斯韦利斯主演的《豺狼末日》。朱迪 劳的《兵临城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6-05-07
展开全部
兵临城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