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节俭的小故事。
朱德节俭小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难得的两身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仍换上旧衣服。
他在家里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德还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德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
朱德见了裁缝师傅,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
最后,工作人员出面帮助康克清解释,说是为了参加活动时穿,朱德才勉强同意。
扩展资料:
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
朱德极其关心并积极主张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对发展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财政、交通等项事业,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主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德
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始终和战士们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爱国将领续范亭曾经这样评价朱德:“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无独有偶,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次见到朱德时,难以相信他竟然是一个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的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难得的两身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仍换上旧衣服。他在家里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德还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德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朱德见了裁缝师傅,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朱敏:《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页。)最后,工作人员出面帮助康克清解释,说是为了参加活动时穿,朱德才勉强同意。
朱德说旧了、破了的衣服“补补能穿”,绝非是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虚话,在给破旧衣服缝补丁上,他还很有心得。抗战时期,有一次朱德看到警卫员往旧补丁上缝新补丁,便传授起技巧来:“补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把旧补丁拆下来,再缝新补丁,这样补上,才板正牢靠。拆下来的旧补丁,还可以打袼褙、纳鞋底。”(《朱德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一个在补衣服上都有了“讲究”的革命领袖,生活中的俭朴可窥一斑。西汉飞将军李广以善于治军著称,司马迁说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由是士卒“咸乐为之死”。作为共产党的领袖,朱德是没有什么“赏赐”的,他参加革命,完全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在衣食住行上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在情感上和大家融为一体,却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受到大家的爱戴、敬重,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
朱德的饮食非常简单。据他的厨师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则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则更为简单。“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来了客人,顶多让厨师多做一两个菜,从不铺张浪费。对此,朱德曾经告诫厨师:“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青)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生活水平之上。”(顾英奇:《寓伟大于平凡》,《回忆朱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399页。)“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78页。)为此,朱德每个月都要亲自检查家里的伙食账本。
在家里如此,去各地视察也是如此。
朱德外出视察,都要求按照规定用餐,从不接受吃喝一类的招待。1957年,朱德到云南视察。开始几天,接待部门遵照朱德的要求,饭菜十分简单。后来,云南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朱德每天的伙食费用大大低于规定标准,他们担心影响朱德的健康,便要求接待部门改善伙食,做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第二天,一碗“燕窝煮鸽蛋”端到朱德面前。朱德很不高兴,询问接待人员:“我们每天吃得很不错了嘛,群众能这样吗?为什么要弄这种高贵东西?”在得知原因后,朱德说:“这次燕窝的钱我出,下次再弄我罢你的吃!”朱德“罢吃”的,不仅仅是燕窝“这种高贵东西”。1958年,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吃饭时看见接待人员要开酒瓶子,朱德便说:“不要开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宾,不要浪费了。”有的时候,当地准备的菜多了几样,朱德就有些不自在,于是便婉转地批评道:“这么多菜!这里大概没有经过反浪费吧?”
1963年,朱德在广西桂林视察工作期间,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诉服务员不要丢掉。在他看来,豆腐乳的黄豆是农民洒汗水种出来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经过工人多道工序的劳动。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对不起农民和工人了。朱德在饮食上的节俭,不仅体现了一种习惯,更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着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的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在藏他的扁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