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展开全部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缘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拟重点就以下几个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百度一下英盛观察。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是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 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以往的教学环节也是注重课前备课环节,但那只是偏重老师自己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学情把握,只是老师了然于心就够了。现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师对于以上问题不但要自己了然于心,还要它化成具体可操问题,并于课堂上什么时候以何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出学案或题板。
第二、把握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这种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达到怎样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总之,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决心、有信心去该,有行动、有思考去做,长此以往,实现课堂改革,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是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 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以往的教学环节也是注重课前备课环节,但那只是偏重老师自己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学情把握,只是老师了然于心就够了。现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师对于以上问题不但要自己了然于心,还要它化成具体可操问题,并于课堂上什么时候以何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出学案或题板。
第二、把握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这种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达到怎样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总之,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决心、有信心去该,有行动、有思考去做,长此以往,实现课堂改革,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