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1、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4、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5、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扩展资料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 。
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参考资料:地球自转-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地球公转-百度百科
2019-10-26 广告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1、昼夜更替现象;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3、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只是在描述地球自身绕日运行的姿态,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言,每24小时旋转一周;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时56分4秒旋转一周,这是现行时间标量的依据,是太阳日和恒星日日长的由来,也是地球出现朝、昼、暮、夜的原因 。
自转意义:
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422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1、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4、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5、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扩展资料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 。
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参考资料:地球自转-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地球公转-百度百科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1、昼夜更替现象;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相关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