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
展开全部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五十岁的称谓包括: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等叫法。
在古时候,人们在介绍自己的年龄时,并不直接说多少岁,而是用一种称谓来代替,这个习惯,现在还有人在用,那么50岁应该叫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01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02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03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04
知命是指50岁年龄,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05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在古时候,人们在介绍自己的年龄时,并不直接说多少岁,而是用一种称谓来代替,这个习惯,现在还有人在用,那么50岁应该叫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01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02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03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04
知命是指50岁年龄,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05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五十岁是:只天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