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名欺世的意思
盗名欺世的意思是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盗名欺世,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míng qī shì,意思是窃取名誉,欺骗世人。出自《宋史·郑丙传》。
成语出处:
1、《宋史·郑丙传》:“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2、《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成语故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锐地对欺世盗名的行径作过批判。
在他所著的《不苟》篇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说,夏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史鱼,他屡次纳谏卫灵公,均未被灵公采纳。为此史鱼很不甘心,直到他临死之时还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不要用弥子瑕,他都不听。我作为一个大夫生前不能改正国君的过失,死后就不应成殓。”这事很快就被卫灵公知道了,很受感动,决心改过。
另一件事是说,战国时齐国有个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在朝中做了大官,收入的俸禄多达几万石,但田仲既不去做官,也不接受做官的哥哥的给济,而靠自己种菜过活。当时,这两人的异常举动,曾博得了不少人的称赞。
但苟况却认为:“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意思是:这两个人都是盗名之人的行径。像这样的狡诈之人,在动乱的时代以欺骗世人的手段去窃取虚名,危险是非常大的。
成语寓意:
社会上,八面玲珑者、自作聪明者不可胜数,有的人为了一己之私绞尽脑汁,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然而,假象总有暴露的一天,要知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无论多声名显赫,一旦欺世盗名,被发现之后只会败坏名声,遭到无情地鞭答与痛骂。
成语告诉人们,与其费尽心思、混淆视听,不如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去办事。实实在在,让人们备受欢迎;奉献社会,让人们功德圆满。不是为钱为名为利,而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平淡,用一颗平淡的心去生活,去做人。
"盗名" 意味着偷取或冒用别人的名誉、声誉或成就。"欺世" 意味着欺骗整个世界,包括社会大众和有关当局。因此,"盗名欺世" 强调了一种虚伪、不诚实和欺骗性的行为,通常用于批评那些故意行骗或伪装自己的人。
二、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