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道士虚靖天师张继先简介,张继先为什么早早羽化
展开全部
1. 张继先,字遵正,是二十六代天师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宣教郎、临川知县,名处仁,字德玄,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他在九岁时继承了真人的教义。宋徽宗崇宁年间,他被四次召至东京,在内廷建醮,并被赐号“虚静先生”,视秩中散大夫。他还被赐予昆玉所刻的“阳平治都功印”等。张继先天师也是正一天师清微派的大宗师。
2. 张继先得到了宋徽宗的恩宠,但他志在冲淡,喜欢在山中旷逸自怡,清静修道,多次请求返回山中。他在上清宫后建造了一座庵,作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自书写“静通庵”赐予他,并建造了灵宝、云锦、真懿三观,将祖师祠改为演法观。据说他曾预知国难,通过弟子王道坚转告徽宗应“修德弭灾”。他的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在世上很有名。
3. 《汉天师世家卷之三》中记载,张继先,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然子,是二十七代天师的曾孙。他的祖父敦信,父亲处仁,在宋朝担任临川县知县。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他出生于蒙谷庵。五岁时,他沉默不语,一天,听到鸡鸣,突然笑了起来,并赋诗说:“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第二天,他坐在碧莲花上宴坐,人们都称他为真仙,现在浴仙观有一个池塘保存着。九岁时,他继承了教义。崇宁二年,懈州报告盐池水溢,皇帝询问道士徐神翁,徐神翁回答说:“蛟蕾为害,应宣张天师。”皇帝命令有司聘请他。第二年,他赴京被召见,皇帝问他:“你住在龙虎山,曾见过龙虎吗?”他回答说:“住在山里,老虎是常见的,今天才见到龙颜。”皇帝很高兴,让他画上符来。皇帝一边看符,一边问道:“它的灵验从哪儿来?”继先回答:“神气寄寓在上面,灵验也就跟着来了。”皇帝又问他可知修炼金丹的方术,继先回答说:“这是山野之人的事业,陛下只要清静无为,功德同于尧舜,便已足够。”皇帝听后很高兴,赐宴而出。
4. 张继先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张继先会通祥宗,除继承其家传符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认为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应“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直澄湛,万祸消灭”,认为“道不远,在身中”,“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劝来拜受天师秘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讼》)、《心说》等传世,后代天师明张宇初辑有《虚静真君语录》七卷,多叙述张继先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的《心说》谓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守一虚无,即离尘绝世。一念萌动,即堕轮回之苦。其论说、书信、诗歌,明张宇初编次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行世,收入《正统道藏》。另外,《正统道藏》又收有署题“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5. 陆九渊的先祖与道教也有难解之缘。据记载,道教中的著名学者,天师道变革运动的领袖人物陆修静就是陆家“第十七代祖”,他的八世祖就是唐末著名道人陆希声,曾任唐昭宗相,其所著《道德真经传》今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决类,是研究陆氏道教思想的主要资料。陆九渊生活与讲学的江两历来是道教活动的中心之一。陆九渊讲学的象山精舍位于应天山(陆重新命名为象山,他也因此而得名“象山先生”),他认为“实龙虎山之宗”。象山龙虎山相距不远。而龙虎山在北宋时已经成为道教在南方的活动重心。其间有六位天师,被皇帝受封为“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陆九渊与道士直接交往的资料不多。有研究者认为,陆家与龙虎山的天师府更有着亲情往来,“青田陆家老屋与龙虎山天师府及张氏家族结缘,通婚结亲者不少。陆九渊的表姐夫张禹锡就是当时健在的‘天师世家’中的知名人物”。淳熙三年(陆九渊三十八岁)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去世,陆九渊作诗挽张正应: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门闻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大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从陆几渊的挽诗中可以看出,陆九渊对道教的术语(“三岛”、“几天”)可以信手拈来,对张正应抱有尊崇之意,陆九渊对道教的养生术也不陌生,“某年来气血殊惫,颇务养息,然亦不遂所志”。有的研究者据陆家和天师府的亲缘关系认为,陆九渊正是借此便利条件,先睹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自己日后创立“心学”打下早期的理论基础的。
2. 张继先得到了宋徽宗的恩宠,但他志在冲淡,喜欢在山中旷逸自怡,清静修道,多次请求返回山中。他在上清宫后建造了一座庵,作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自书写“静通庵”赐予他,并建造了灵宝、云锦、真懿三观,将祖师祠改为演法观。据说他曾预知国难,通过弟子王道坚转告徽宗应“修德弭灾”。他的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在世上很有名。
3. 《汉天师世家卷之三》中记载,张继先,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然子,是二十七代天师的曾孙。他的祖父敦信,父亲处仁,在宋朝担任临川县知县。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他出生于蒙谷庵。五岁时,他沉默不语,一天,听到鸡鸣,突然笑了起来,并赋诗说:“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第二天,他坐在碧莲花上宴坐,人们都称他为真仙,现在浴仙观有一个池塘保存着。九岁时,他继承了教义。崇宁二年,懈州报告盐池水溢,皇帝询问道士徐神翁,徐神翁回答说:“蛟蕾为害,应宣张天师。”皇帝命令有司聘请他。第二年,他赴京被召见,皇帝问他:“你住在龙虎山,曾见过龙虎吗?”他回答说:“住在山里,老虎是常见的,今天才见到龙颜。”皇帝很高兴,让他画上符来。皇帝一边看符,一边问道:“它的灵验从哪儿来?”继先回答:“神气寄寓在上面,灵验也就跟着来了。”皇帝又问他可知修炼金丹的方术,继先回答说:“这是山野之人的事业,陛下只要清静无为,功德同于尧舜,便已足够。”皇帝听后很高兴,赐宴而出。
4. 张继先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张继先会通祥宗,除继承其家传符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认为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应“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直澄湛,万祸消灭”,认为“道不远,在身中”,“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劝来拜受天师秘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讼》)、《心说》等传世,后代天师明张宇初辑有《虚静真君语录》七卷,多叙述张继先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的《心说》谓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守一虚无,即离尘绝世。一念萌动,即堕轮回之苦。其论说、书信、诗歌,明张宇初编次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行世,收入《正统道藏》。另外,《正统道藏》又收有署题“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5. 陆九渊的先祖与道教也有难解之缘。据记载,道教中的著名学者,天师道变革运动的领袖人物陆修静就是陆家“第十七代祖”,他的八世祖就是唐末著名道人陆希声,曾任唐昭宗相,其所著《道德真经传》今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决类,是研究陆氏道教思想的主要资料。陆九渊生活与讲学的江两历来是道教活动的中心之一。陆九渊讲学的象山精舍位于应天山(陆重新命名为象山,他也因此而得名“象山先生”),他认为“实龙虎山之宗”。象山龙虎山相距不远。而龙虎山在北宋时已经成为道教在南方的活动重心。其间有六位天师,被皇帝受封为“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陆九渊与道士直接交往的资料不多。有研究者认为,陆家与龙虎山的天师府更有着亲情往来,“青田陆家老屋与龙虎山天师府及张氏家族结缘,通婚结亲者不少。陆九渊的表姐夫张禹锡就是当时健在的‘天师世家’中的知名人物”。淳熙三年(陆九渊三十八岁)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去世,陆九渊作诗挽张正应: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门闻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大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从陆几渊的挽诗中可以看出,陆九渊对道教的术语(“三岛”、“几天”)可以信手拈来,对张正应抱有尊崇之意,陆九渊对道教的养生术也不陌生,“某年来气血殊惫,颇务养息,然亦不遂所志”。有的研究者据陆家和天师府的亲缘关系认为,陆九渊正是借此便利条件,先睹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自己日后创立“心学”打下早期的理论基础的。
详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