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 我来答
帅气又清馨丶银杏7
2019-12-03 · TA获得超过1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9
采纳率:41%
帮助的人:7.3万
展开全部

0-3岁宝宝的审美心理还处于萌芽状态,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审美体验,只是本能的审美反应,和一般的感知体验。宝宝萌芽状态的审美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一、混沌性。



宝宝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能力具有混沌性。宝宝期还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对宝宝更多的作为一种客体存在,一般活动和审美活动、一般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没有完全分化,对客体的动作经验和感官体验的满足要大于对审美活动结果的兴趣。


宝宝天生就对语言节律、音乐律动、动作模仿、儿歌表演、涂鸦玩色、积木构建、故事欣赏、自然观察等感兴趣,这些既是审美活动也是游戏活动,也就是说这些活动既包含非审美的因素,也包含审美的成份,处于一种介于非审美与审美这间的混沌性。由未知世界的外表特征所导致产生的好奇精神和探索兴趣本身就含有审美的成份,在探索过程中宝宝获得的感觉运动经验和愉悦的情绪,是初级意义上的审美满足。


当宝宝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某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做着某个音乐的律动模仿,或长时间盯着蚂蚁的一举一动、手上沾满了颜料在纸上拍打、抹划,在墙上的大幅白纸上不停地反复划线的机械动作,或不熟练地背着儿歌、绕口令,改唱着歌词,自编着故事和古诗时,这些过程虽然不是真正的创作与欣赏,但活动中含有审美的成分。


二、表面性。



与宝宝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是宝宝的审美感知往往局限于审美对象(或一般物体)的表面现象。比如宝宝同时关注于审美对象的整体和细节,但却缺乏对整体与细节之间、细节与细节之间关联关系的理解;关注于审美对象的内容如图画上画有什么,而缺乏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即使是关注于内容,也是表层意义上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故事情境和个人生活经验层次上,而不是在较抽象的概念水平上的理解。


2岁的宝宝思维发展出现飞跃,这时候有的宝宝能够回答“为什么”一类的比较深入的问题,审美感知也能关注一些稍深层的东西。如一名24月的宝宝会总结故事,只听了一遍寓言故事《鸭子当鹰》,就马上说“猎人笨,把鸭鸭当成老鹰。”但大多数宝宝仍关注于事物肤浅的、表象东西,这显然与思维的发展水平相关。


三、广泛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宝宝对审美对象的偏爱范围非常广,喜欢听各种题材和风格的音乐,如舞曲、轻音乐、戏曲、各国童谣、民间小调、流行音乐等,如一名22月的宝宝能听田震的流行歌曲达半小时之久。


宝宝喜欢看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如京剧、芭蕾舞剧、摇滚歌手演唱会等,如一个18月的宝宝看崔健演唱会的VCD,能和着摇滚乐摇头、踏脚,打节奏,节奏感很强,又如一个22月的宝宝目不转睛地看电视上的芭蕾舞剧达20分钟,不肯作罢。


宝宝听故事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包括民间童话、现代童话、西方经典童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益智故事、科普故事等,无一不是宝宝感兴趣的内容,比如一名18月的宝宝喜欢反复听较长篇幅的故事,像《司马光砸缸》、《龟兔赛跑》、《东郭先生》、《乡村老鼠和城市老鼠》、《三只小猪》等等。


四、直观形象性。



宝宝对音乐、美术等作品的审美感知活动不能像成人那样坐着静静地来欣赏,宝宝的艺术欣赏活动要与一般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如提问(想去哪个山水图里的风景旅游)、配对(年画配对等)、涂色(脸谱涂色等)、绘画(根据儿歌配图、音乐涂鸦等)、手工活动(张贴剪纸)、动作表现(如用手势比划民俗画里人物和动物的动作,用动作表现音乐反映的情景等)等。通过这些直观形象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宝宝对美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在大脑中留下视-动觉的印刻痕迹。

匿名用户
2018-06-18
展开全部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而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幼儿美育教育就是对幼儿教育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远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2、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3、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幼儿教育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

#p#

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的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三)欣赏艺术的美 

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艺术的美,如广场的雕塑、各种绘画等。教师只要告诉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理解就可以了。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去广场欣赏雕像,让幼儿看看像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回去在纸上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来。

儿童审美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儿童的艺术活动一样。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教师平时只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就会懂得欣赏美,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以审美力和科学发现相结合的过程来探索周围世界,将会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健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