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
展开全部
一、合理优化区域游戏环境,搭建科学活动的操作平台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学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区域游戏正是教师利用日常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并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在这个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探究、发现、操作、实践,因此区域游戏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技能的多少及正确与否。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材料,多从身边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则,结合自然环境、地方特点等营造氛围。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强调材料的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轻重。并尝试用感官及借助物体测量等办法,区分物体的轻重。
(2)通过实验活动,发展幼儿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娃娃、赛车……轻重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不对,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 ……不知谁说了一句:“称一称就知道了”。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哪个轻、哪个重?”的探索与研究。在实验角里,教师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称量工具,并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种材料不同的小球、圆片,大小不同的砝码……,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了一一比较,并对每一次的称量结果做了记录。在纸片与塑料片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塑料片重纸片轻;在砝码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大的重,小的轻;在各类小球的比较中,孩子发现:铁球最重。当孩子们感知积累了有关轻重的经验之后,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运用多种办法,进行物体的轻重比较。
2、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科学知识的内化
幼儿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往往心里知道,但表达不清。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幼儿实践和探索,而且要善于让幼儿把科学实践的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并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例如在小班《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这一案例中,教师问道:“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就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这样的结论不是老师给的,而是通过老师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来的,在促进智力的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还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彰显科学活动的内涵特征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发展的水平,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安排,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在与预设环境的交互中培养幼儿性情、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1、游戏内容的选择来要源于生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才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感兴趣的,幼儿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幼儿园中经常用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比如:沉与浮、摩擦起电、弹性、溶解等等。
2、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年龄差异
而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对内容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小班幼儿因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为其选择的区域游戏可以是充满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汤》中,教师通过晃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将已经涂在瓶盖内的彩色颜料溶解,将水变成红、黄、蓝、绿、紫……中班幼儿在增强操作性的基础上,力求与趣味性并重,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过对各种调味品的调试,在添加、减少、调适、品尝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甜、酸、苦、辣咸的不同味觉,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为这些味道,所以才能区分各种事物,初步体验世界万物的奥妙和特有本质。 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主动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因此《磁铁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铁钉、钥匙等、积木、玩具等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寻找磁铁的好朋友,从中获得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经验。
三、各区域游戏的有机结合,发挥科学活动的隐性作用
区域活动的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一般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木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虽然各区域的划分不同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除了科学区域游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区域游戏将科学活动内容彰显出来。比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引导幼儿阅读《一粒种子的旅行》,通过阅读绘本,知道种子从口腔进入食道,又经过胃、小肠、大肠,最后到达肛门,从而了解到人体的消化系统。然后通过美工区,制作《一粒种子的旅行》图标来展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认识。再利用生活区进行人体消化系统标志的位置粘贴,教育幼儿吃饭要细嚼慢咽。从上例来看,这一系列的区域游戏活动内容,是有机结合,形成一条龙贯穿始终的。我们可以顺着主线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学活动的始终。幼儿在每个区域游戏中,获得的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科学知识,一点一滴累积在一起。而这个过程又十分自然,脉络分明,并引发幼儿主动地发现、亲身地实践、积极地思考,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
四、适时进行区域游戏指导,增进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和作用直接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只有扮演好这些身份和角色,适时地给予幼儿鼓励、肯定和帮助,才能增强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究质疑的胆识和自信心,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兔走迷宫”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溶解”中,丁琪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选用的盐太多,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丁琪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介入要得当,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推动和促进游戏的进程,提高科学活动在游戏中的实效性。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增强,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活动中,从细微处见心意,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将科学活动与区域游戏有机整合,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爱科学、爱思考并充满自信的孩子。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学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区域游戏正是教师利用日常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并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在这个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探究、发现、操作、实践,因此区域游戏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技能的多少及正确与否。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材料,多从身边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则,结合自然环境、地方特点等营造氛围。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强调材料的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以下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轻重。并尝试用感官及借助物体测量等办法,区分物体的轻重。
(2)通过实验活动,发展幼儿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娃娃、赛车……轻重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不对,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 ……不知谁说了一句:“称一称就知道了”。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哪个轻、哪个重?”的探索与研究。在实验角里,教师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称量工具,并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种材料不同的小球、圆片,大小不同的砝码……,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了一一比较,并对每一次的称量结果做了记录。在纸片与塑料片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塑料片重纸片轻;在砝码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大的重,小的轻;在各类小球的比较中,孩子发现:铁球最重。当孩子们感知积累了有关轻重的经验之后,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运用多种办法,进行物体的轻重比较。
2、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科学知识的内化
幼儿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往往心里知道,但表达不清。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幼儿实践和探索,而且要善于让幼儿把科学实践的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并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例如在小班《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这一案例中,教师问道:“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就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这样的结论不是老师给的,而是通过老师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来的,在促进智力的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还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彰显科学活动的内涵特征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发展的水平,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安排,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在与预设环境的交互中培养幼儿性情、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1、游戏内容的选择来要源于生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才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感兴趣的,幼儿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幼儿园中经常用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比如:沉与浮、摩擦起电、弹性、溶解等等。
2、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年龄差异
而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对内容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小班幼儿因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为其选择的区域游戏可以是充满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汤》中,教师通过晃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将已经涂在瓶盖内的彩色颜料溶解,将水变成红、黄、蓝、绿、紫……中班幼儿在增强操作性的基础上,力求与趣味性并重,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过对各种调味品的调试,在添加、减少、调适、品尝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甜、酸、苦、辣咸的不同味觉,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为这些味道,所以才能区分各种事物,初步体验世界万物的奥妙和特有本质。 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主动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因此《磁铁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铁钉、钥匙等、积木、玩具等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寻找磁铁的好朋友,从中获得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经验。
三、各区域游戏的有机结合,发挥科学活动的隐性作用
区域活动的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一般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木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虽然各区域的划分不同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除了科学区域游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区域游戏将科学活动内容彰显出来。比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引导幼儿阅读《一粒种子的旅行》,通过阅读绘本,知道种子从口腔进入食道,又经过胃、小肠、大肠,最后到达肛门,从而了解到人体的消化系统。然后通过美工区,制作《一粒种子的旅行》图标来展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认识。再利用生活区进行人体消化系统标志的位置粘贴,教育幼儿吃饭要细嚼慢咽。从上例来看,这一系列的区域游戏活动内容,是有机结合,形成一条龙贯穿始终的。我们可以顺着主线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学活动的始终。幼儿在每个区域游戏中,获得的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科学知识,一点一滴累积在一起。而这个过程又十分自然,脉络分明,并引发幼儿主动地发现、亲身地实践、积极地思考,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
四、适时进行区域游戏指导,增进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和作用直接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只有扮演好这些身份和角色,适时地给予幼儿鼓励、肯定和帮助,才能增强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究质疑的胆识和自信心,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兔走迷宫”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溶解”中,丁琪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选用的盐太多,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丁琪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介入要得当,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推动和促进游戏的进程,提高科学活动在游戏中的实效性。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增强,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活动中,从细微处见心意,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将科学活动与区域游戏有机整合,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爱科学、爱思考并充满自信的孩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