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我来答
暴走爱生活55
高能答主

2019-03-13 · 我是生活小达人,乐于助人就是我
暴走爱生活55
采纳数:4156 获赞数:169274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谭嗣同在写《潼关》这首诗时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拟人,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

比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是形容峰峦像有意地就聚集在一起,波涛好像发怒一样地翻滚着,这就描写出了地势及其险要的潼关,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全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二、赏析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八卦小狗仔
推荐于2019-11-01 · TA获得超过6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27
展开全部

谭嗣同在写《潼关》这首诗时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拟人,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举个例子,诗里有一句是这样描写的峰峦如聚,“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是形容峰峦像有意地就聚集在一起,波涛好像发怒一样地翻滚着,这就描写出了地势及其险要的潼关,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19-12-2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3万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2741万
展开全部
潼关具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了,比喻夸张,顶针等修辞手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