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差别在哪?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吗? 20
第一,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它是最普遍、最广泛的概念。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哲学物质范畴所标志的客观实在性,是对无限多样的物质具体形态、结构和层次的共同属性的本质概括,所以,它是绝对的、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永远不会过时。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对具体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日趋深化。
第二,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物质观是哲学问题,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问题。哲学问题是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在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本原,物质同精神相比,它只有一个“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联系:
第一,哲学的物质观是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提供的科学事实,就不会有科学的哲学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把物质看做是客观实在的,但是它们不知道或者很少知道物质的内部结构、层次和规律性,因而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认识是粗糙的、模糊不清的。当自然科学向我们提供了关于物质内部结构,物质客体中关于分子、原子、电子和其它一系列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知识时,我们就从混沌模糊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取得了对物质这一“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和深刻的认识。所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物质观的内容。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研究对象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但是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客观实在性、可知性的,因此,自然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作指导原则,坚持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避免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样,由于一些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而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保证自然科学的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差别在于:
哲学上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不是具备相同观念的人写的。造成了精神不统一的结果。现代统一的物质定义是有形有态的物体的成分,亦是能够用空间度量的存在,与能量、波、尤其是以太能量子有所区别,能量、波不构成物体的成分,但是可以作为信号的成分,信号不是物质。当科学发现能量也是一些基本粒子,例如光能、热能、场必有其物质基础但不归类于物质是实际存在的,时间不是物质,但是时间是实际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能量在空间中的变换。能量在空间中的变换包含了时间因素,时序相关的现象都不是物质的,而是形式存在,物质与形式都是实际存在的。不理解时间,就没有必要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
物质也包含时间,物质构成有等级层次之分,高层次上的物质可以分解为低层次物质的组合形式,于是物质也是时空的统一体,因为世界是组合的世界。包含时空不等于类同时间因素,低级别物质在构成更高级别物质的过程中呈现出因素差异。
以往的哲学阐述不清楚物质概念,而科学定义的物质概念只是朴素的分类概念,不够抽象,两者没有完全通融,现代哲学给予确认,物质是事物的分类概念,延续了科学定义,从最高抽象层次概括了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于是,物质的概念统一为有形有态的物体的成分。世界的本质定义为能量在真空中的变换。
规律是变换形式,当然是客观存在。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仍是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存在物,是具体的,不是穷尽的。
而哲学上的物质,是揭示一切宇宙中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用抽象思维去提炼、抽象概括的。有些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它们并不是存在物,而就是存在。比如客观规律,它们本质上不是物。
客观规律是属于物质范畴,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精神,思维,感觉,这些都是存在的,是物质吗?
物质的定义是客观实在,而不是存在。实在与存在,一字之差。
第一,研究的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本原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物质的具体结构和形态;
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方面去理解物质,具体科学从客体角度研究物质,只把物质看作是人研究的对象;
第三,科学抽象的程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是在科学研究成果上,进一步高度抽象而得出的,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二者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