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要佩戴多久才会适应?
助听器 - 辅助听力工具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其他|其他生活相关
帮助听力残弱者改善听力,从而提高言语交往能力的一种扩音装置。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助听器已日趋小型化、微型化。助听器有4种基本类型,即:盒式、眼镜式、以及耳级的耳背式和耳内(耳道)式。盒式体积大,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用于老人、小儿及重度聋人;耳级助听器自80年代发展迅速;耳内式根据使用者耳甲腔及耳道形状翻模定制,效果好,且较隐蔽,现已能生产大功率者,为聋人所欢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助听器
拼音
zhù tīng qì
注音
ㄓㄨˋ ㄊㄧㄥ ㄑㄧˋ
目录
1基本简介
2工作原理
3发展历史
4主要种类
5其他类型
6主要区别
7性能指标
8选配原则
9适用人群
10听力康复意义
11发展趋势一
12损坏原因
13保存
14清洁
15保养
16选配
17助听器电池
18儿童助听器
19发展趋势
20使用建议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助听器(Hearing Aid)是一种供听障者使用的、补偿听力损失的小型扩音设备,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时代:手掌集音时代、炭精时代、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数字助听器时代。人类最早、最实用的“助听器”可能是听障者自己的手掌。将手掌放在耳朵边形成半圆形喇叭状,可以很好地收集声音。
虽然这种方法的增益效果仅为3dB左右,而且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助听器,但是,这是最自然的助听方法。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用手掌来集音的情况。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硕大的耳朵,所以它们的听力比人要好得多。
助听器不能买而是要经过专业的验配!一定要注意几大误区!助听器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解决听力障碍的最有效的工具。现在大多数的助听器(全数字)基本都是国外进口的或是国外的品牌。对于一般普通老百姓来说助听器离我们生活很远没有必要去了解它认识它。就听力障碍本人或有听力障碍亲戚和朋友来说。认识和了解助听器的相关知识显的就尤其重要了。人们在配助听器时往往存在很多误区。
折叠编辑本段工作原理
助听器名目繁多,但所有电子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1.话筒(传声器或麦克风)接收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波形式,即把声能转化为电能。
2.放大器放大电信号(晶体管放大线路)
3.耳机(受话器)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即把电能转化为声能)。
4.耳模(耳塞)置入外耳道。
5.音量控制开关
6.电源供放大器用的干电池。
助听器除有上述6部件外,大多数型号的助听器还有3个附件,或称3个附加电路(音调控制、感应线圈、输出限制控制)。现代电子助听器是一放大器,它的功能是增加声能强度并尽可能不失真地传入耳内。因声音的声能不能直接放大,故有必要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后再转换为声能。输入换能器由传声器(麦克风或话筒)、磁感线圈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将输入声能转为电能传至放大器。放大器将输入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导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信号由电能再转为声能或动能输出。电源是供给助听器工作能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还设有削峰(PC)或自动增益控制(AGC)装置,以适合各种不同程度耳聋病人的需要。
耳内、耳道型助听器的工作原理
耳内型助听器依其外形特征可以具体分为:耳内型(英文缩写ITE)、耳道型(英文缩写ITC或CC)、迷你耳道型(英文缩写MITC)、隐形深耳道型(英文缩写CIC或TYM)。但由于它们都是戴于耳内的,所以也简称耳内型助听器。
耳内型助听器的特点:适合个人的耳朵;容易戴入或取下助听器;充分利用外耳的声音收集功能;配戴舒适;比较不引人注目;可以正常方式来使用电话:在你睡觉时也可以配戴;可依你的听力需要来定制耳内型助听器。
耳内型助听器可能是助听器中最令人感觉方便与舒适的一种型式。更重要的是:它在音响上所能达到的效果,确实可以增进使用者听的能力。我们与人沟通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听不见,而是虽然听见了声音,却不能了解其中所含的意义。我们常以为一个字只包含一个音,事实上,每个字都是由几个不同的音所组成的。现在,拿“三”这个字来做例子:SAN音中的“s”且桓龈咂德实囊?若你听出“S”这个音,就知道,所听到的字是“三”,而不是“安”因此可知,字音中所含的高频率声音,才是我们了解意思的关键所在。语音里面所含的能量,有60%是集中在500赫以下(低频率),也就是在韵母上(如AN,EN,IA···);35%能量集中在500赫-1000赫之间(中频率);所剩下极微少的能量才存在于语音了解息息相关的高频率声音上。通常,语音的这种特性,对听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至于构成问题,但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而言,则不然。当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高频率带时,因为高频率语音中所含的声能量十分微弱,因此,所造成的问题也就更加复杂。任何一种助听器都不能使已受损的听觉系统恢复正常。助听器只是把声音扩大,使你易于听取。耳内型助听器与一般助听器不同之处,即在于:耳内型助听器是在一个较有利的焦点上--耳道口,接受声音,因此能达到更有效的扩音效果。我们外耳,能把能量微弱的高频率语音,集中在耳道附近,以加强这些极其重要的声音。当助听器戴在耳朵外部时,需有一条较长的管子与耳部相连,这条管子会产生共振作用。共振的结果,往往使中频率的声音不自然地增强,增强后的中频率声音,会很容易遮蔽住音量微弱的高频率声音。相形之下耳内型助听器,只需用极短的管子,所以可有效的减少这种遮蔽的作用。与其他型助听器比较,耳内型助听器的另一项优点是麦克风的位置。通常麦克风把语音与环境噪音一起传送到扩大器。而环境中多数的噪音是以低频率音为主的。如果麦克风同时接收了低频率的噪音与重要的高频率的语音,那么音量强的噪音就会遮盖住音量弱的语音。耳内型助听器,其麦克风的位置设计在高频率声音最强的焦点--耳道口上,即可去除高频率语音被遮蔽的缺点。耳内型助听器还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它在外观上较不惹人注目,同时,使用者可从事于各种活动,不受到行动上限制。耳内型助听器的上述优点与其外型极为密切。外形越小,上述的优点越明显。因此隐形深耳道助听器是最好的,其次是耳道型助听器,再次是耳内型助听器。
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传音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四个主要部分。助听器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能)送入放大器,放大器则将输入很弱的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强信号由电能再转换为声信号(声能)或动能输出。因此,耳机或骨振动器传出信号比之传声器原来接收的信号强多了,这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听觉障碍者的听力损失。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受到手掌集音的启发,一些有心人先后发明了各种形状的、简单的机械装置,如象嗽叭或螺号一样的“耳喇叭”,木制的“听板”、“听管”,象帽子和瓶子一样的“听帽”、“听瓶”,象扇子和动物翅膀一样的“耳扇翼”,以及很长的象听诊器一样的“讲话管”,等等。由于人们认为听管越长集音效果越好,所以有的听管竟长达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多。听别人讲话时用手拿着听管伸到别人的嘴边,样子滑稽可笑,但却使聋人提高了听力。同时,也提醒讲话者尽量大声讲话。这种简单的机械助听装置一直使用了几百年,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渐被炭精电话式助听器取代。
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这种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
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制备出了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
1904年,丹麦人Hans Demant与美国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资批量生产助听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已经有气导和骨导两种类型的助听器了。这个时期的助听器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聋人的需要,但是,还有许多缺点,如噪声太大,体积笨重如17寸电视机,不易携带,等。
1920年,热离子真空管(热阴极电子管)问世不久,就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体积逐渐变小,实现了主机和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了第一台商业性电子管助听器。由于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供电(一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使之发放电子;二是驱动电子通过电栅到达阳极),因此这种助听器体积大而笨重,虽然增益和清晰度较好,但几乎无法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汞电池代替了锌电池,使电池的体积显著减小,电池与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为一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使得一体式助听器的体积显著缩小,这样,助听器就可以随身携带了。逐渐地,助听器也采用了削峰(peak clipping,PC)和压缩( 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等技术。
1943年,开始研制集成式助听器,将电源、传声器和放大器装在一个小盒子内,为现代盒式助听器的雏形。同年,丹麦建立了两家工厂批量生产助听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听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最后,竞能象香烟盒一样大,携带已非常方便。
1948年,半导体问世,电子工程师们立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获得较好效果。采用一部分半导体元件,可以使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如果全部采用半导体元件,声反馈将不可避免。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问世,使助听器向微型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54年,出现了眼镜式助听器。为了避免声反馈,设计者将接受器和麦克风分别装在两边的眼镜腿上,但未能实现双耳配戴。1955年,推出了整个机身都在单个镜腿上的眼镜式助听器,使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成为可能。
1956年,制成了耳背式助听器,不仅体积进一步减小,优越性也超过了眼镜式和盒式助听器,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助听器。
1957年,耳内式助听器问世。新的陶瓷传声器频率响宽阔平坦,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不足。钽电容的出现,使电容体积进一步减小,晶体管电路向集成电路这一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耳内式助听器出现以后不久,半耳甲腔式、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心理和美观上的需要。
1958年,中国开始生产盒式助听器。
1988年出现的可编程助听器,利用遥控器变换多个聆听程序,以达到最舒适的听觉感受。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指向性麦克风助听器,可在日常生活中和嘈杂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聆听模式,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配带指向性助听器的人虽然目光未投向您,但是,他在专心收听您的讲话,故似乎有监听的特殊用途。据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配戴这样的助听器。
集成电路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近年来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助听器”的增益智能化调整,使用极为方便,性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近年来又推出了“数码”助听器,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极强,为选配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助听器已经有了耳内式、耳背式、盒式、眼镜式、发卡式、钢笔式、无线式等多种形状,助听效果明显提高。
折叠
首次佩戴助听器一般需要1-3个月的适应期,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年龄、配合程度等有关系。初次佩戴时间从短到长,一开始可以每天佩戴2-3个小时,逐步的将时间延长至整个白天佩戴。环境方面是一开始在安静环境,比如先在家里佩戴,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去比较嘈杂的马路、超市、菜市场等。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30天左右能够适应,有的人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从专业的角度建议,选配适合的助听器之后,要根据验配师的建议,逐步适应助听器,先在家里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适应,每天逐步延长使用时间,相信很快就能有良好的助听效果,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首次佩戴助听器一般需要1-3个月的适应期,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年龄、配合程度等有关系。初次佩戴时间从短到长,一开始可以每天佩戴2-3个小时,逐步的将时间延长至整个白天佩戴。环境方面是一开始在安静环境,比如先在家里佩戴,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去比较嘈杂的马路、超市、菜市场等。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