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是怎样传染的?
肝炎病人和感染者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期的甲型肝炎病人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但还没有出现典型症状的人。尤其以潜伏期(已经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末至发病后10天内传染性最强。当病人皮肤和眼睛巩膜出现黄疸20天后传染性就消失了。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病人的粪便中排出,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病后第三周已很少能从粪便中检出,所以,在处在恢复期的甲型肝炎病人,没有传染性。
甲型、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同,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常说的粪便、口腔传播。人感染了甲肝病毒后,病毒先在消化道增殖,接着进入血液,侵入肝脏细胞内,再由肝细胞排入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是病毒排泄的高峰期。处在潜伏期的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本人也常常不知道自己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仍然正常工作、生活、与其他人交往,所以处在这段时期的病人是最主要也是最危险的传染者。甲型肝炎病毒由肠道从粪便排出后,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举例说,感染了甲肝病毒的人,如果该人便后不洗手摸了其他物品,就有可能将肝炎病毒带到这一物品上,此时健康人触摸了这一物品,就有可能感染上病毒,如果他不洗手就吃东西,肝炎病毒就会随着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开始了上面所说的增殖过程。
另外,肝炎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未经过消毒就随便倒弃,就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或他人的手;带有甲肝病毒的粪便未经处理浇灌蔬菜、瓜果等,而食用者在吃这些被污染了的蔬菜和瓜果时又没有洗净、煮熟或消毒,极易将肝炎病毒吃入体内。有些粪便排放至江、河、湖或池塘里,在水中生活的动植物会被病毒污染,如果这些被污染了的水产品在食用时未被煮熟,也会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有时还会污染水源,如果健康人喝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了、又未煮沸消毒的水,也可能感染甲型肝炎。如果手沾染了病毒,而吃饭进食前又不洗手,肝炎病毒就会随着食物进入体内。
有资料表明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也有传染性,所以,和甲型肝炎病人共用餐具、接吻等,感染甲型肝炎的几率也很高。
甲型肝炎有时会出现爆发流行,即在短期内大范围传播。这主要是通过水或食物被污染而引起。如农村水井被污染;生吃从污染了甲型肝炎病毒的湖水中捕捞的贝类;处于潜伏期排毒的炊事员,经手接触污染熟食等等,都是导致肝炎的爆发流行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