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恐惧情绪?
2019-04-12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同学与人交往时会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从而导致他们在行为上不知所措。恐惧是指有机体在面临险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最原始的情绪之一。恐惧发生时常有退缩或逃避的动作,并伴随有异常激动的表现,如心慌、毛发竖立、惊叫、预示危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等。
引起恐惧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因素还在于主体自身缺乏处理困难险境的能力。社会交往恐惧感是人的心理在社会交往时所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其原因有的属于气质性恐惧,即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生性孤僻,害怕与人交往;有的则属于挫折性恐惧,如在某一次较大场合的交往中受到较大的刺激,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感,随之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构成了一遇较大场合的交往就恐惧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也有的人是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就是不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中小学生要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当做到:
一、必须针对恐惧本身,弄清楚自己到底恐惧什么,它到底对自己构成什么样的威胁。社会交往恐惧者虽然一遇到交往就沉浸在恐惧和忐忑不安之中,但由于无意识地回避恐怖对象,实际上他们很少正视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因此这种恐惧往往表现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一旦正视了它,也许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有针对自己的实质性内容。嘲笑、冷落、讥讽、暴力,这些情况,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可能遇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威胁性。不过,在与人交往之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
二、排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改变自己个性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品质。例如,抑郁质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担心在交往中失态而遭人品评、嘲笑。因而在交往前常常受到自己所构想的外界压力,这就自然使得自己在交往中异常紧张,导致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手足无措。这样的表现从别人言谈举止中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自然不好,而他对此又特别敏感,所以别人不断反馈信息,也就不断地加深了他的紧张程度,从而形成交往过程中的恐惧情绪的恶性循环。了解了这一规律,就可以经常做一些克服社会交往恐惧的适应性心理训练,如在开始交往时,不妨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做或怎么说,而不去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先从心理上居于主动地位,是有利于形成交往过程中的良性心理循环的。
三、要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增强社会交往的自觉性。社会交往是增长才干、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我应该自觉地要求自己加入社会交往的行列中。在投入交往时应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虚荣。害怕社会交往,说到底是担心由于不能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而难堪。因此,要排除社会交往恐惧,不妨主动地寻找外部刺激,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应急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和在陌生情境中的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在社会交往中即使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也大可不必缩手缩脚,人际交往正是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