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后,余华小说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不仅真实记录了诸多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而且... 90年代后,余华小说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不仅真实记录了诸多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你是如何看待余华的这个变化的?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展开
 我来答
tj001009
2019-01-05 · TA获得超过5.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37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489万
展开全部
如果说余华80年代先锋小说对中国文学是巨大贡献, 那么90年代之后余华的长篇小说则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在长篇小说中, 余华的创作开始变得素朴, 不再注重对小说形式的先锋试验, 而更追求小说的内容, 更注重对传统视野下无法看到的中国经验的发掘, 更注重表达被传统文学忽略的中国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
余华90年代的长篇小说重故事、重历史、重现实, 叙事简洁, 可读性很强, 很多人就因此判定余华创作发生从现代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转型。我认为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从中短篇小说转向长篇小说创作, 这可以称之为“转型”;从注重小说的形式探索转向注重小说的内容及其新的表达;语言从华丽向朴素转变;小说风格从西方化向中国化转变。
新世纪之后, 余华又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兄弟》和《第七天》。《兄弟》和余华过去的长篇小说在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写作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有更多生活形态的亩咐慎现实, 抽象的叙述增多, 具体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变少, 诗性化的语言变少, 人物增加, 故事变得复杂。相比《兄弟》, 《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这样的小说是写不长的, 因为它是诗性的写作, 它对故事、生活和细节的选择都非常挑剔, 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是很难被作者看中的, 能够进入小说的绝大多数“现实”都是有“意味”的, 也即余华所说的“文学的现实”。相比较而言, 《兄弟》中“文学的现实”变少了, 有大量的普通的平淡的近于日常生活实录的现迅敬实, 不仅不精练, 而且缺乏足够的诗性, 在余华的所有作品中它特别“异类”, 其外表特别具有象征性, 因此负面性的评价比较多。但即使这样, 《兄弟》也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仍然具有现代主义因素。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 既具有先锋性, 又具有传统性;既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又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既具有隐喻性、象征性, 又具简乎有现实性、典型性。它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认同。普通读者认同它们所讲述的故事, 特别是故事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苦难的深刻同情, 文学批评家更认同它们讲故事的方式, 讲故事的技巧, 当然也认同它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深刻反映, 在同情背后所表达出来的深刻批判。
日进斗金的小Y
2019-01-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显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对于余华,他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风格确实是不李侍一样的。
80年代的余华前面站着的是一群西方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对余华的影响, 不仅仅是写作技巧和写作方式, 还有文学观念。也正是这种新的文学观念, 导致余华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创作表达上的变化。
余华80年代的小说主要在两方面具有突破:一是艺术形式上的, 包括叙事、结构、描写哪租吵、创作方式等;二是思想内容上的, 包括主题、题材、情感等。在两方面, 余华都具有巨大的开创性, 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那时期,余华的小说在内容上有大量写死亡、血腥、暴力和苦难。余华说:“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 它的力量源于人内心的渴望, 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死亡、血腥、暴力和苦型早难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类每天都面对各种死亡、血腥、暴力和苦难, 但在传统的文学中, 它主要是作为生命力, 作为善良、幸福、美好、和平的反衬而表达的, 作为客观现实它们反而是禁忌的。现代主义之后, 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 这些内容也成了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90年代之后,余华的笔风发生了变化,继而转为平和,他在的长篇小说上的创作开始变得素朴, 不再注重对小说形式的先锋试验, 而更追求小说的内容, 更注重对传统视野下无法看到的中国经验的发掘, 更注重表达被传统文学忽略的中国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重故事、重历史、重现实, 叙事简洁, 可读性很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蓬佳04
高粉答主

2020-10-1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3万
展开全部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历史发生天翻地覆变革的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时期。洞悉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变动的惊涛骇浪,也就可以读懂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促成这一文学转折的多重因素。

中国的当代文学,不同于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的现代文学,其发展是在社会主义领导下进行的,悄消并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因此在讨论当代文学发展概况的同时,我们应当考虑到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所发生的政治纯脊与经济因素,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阶段特点。

扩展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和都市文化共存的局面。然而这些新式文化的高速发展,与当下中国当做运渗代文学发展的研究的滞后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网络文化还是都市文化,这些文学的发展相比早期中国当代文学要快得多,并且逐渐成为当下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方向,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变得急进和盲目,文学作品的内容变得趋于表面化,庸俗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野有蔓兮
2019-01-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3.9万
展开全部
余华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先锋主义的叙事实验,充满了暴力血腥,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到了后期,作家的心态逐渐趋蚂拿局向于平和敏山,对于苦难有了一层悲天悯人的态度,创作也转向了小人物的平闷让凡人生,代表作为《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90dbbe4
2019-01-10 · TA获得超过68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2
采纳率:17%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新世纪之后, 余华又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兄弟》和《第七天》。《兄弟》和余华过去的长篇小说在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写作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磨芹的不同, 比如有更多生活形态的现实, 抽象的叙述增多, 具体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变少, 诗性化的语言变少, 人物增加, 故事变得复杂。相比《兄弟》, 《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这样的小说是写不长的, 因为它是诗性的写作, 它对故事、生活和细节的选择都非氏游尺常挑剔, 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是很难被作者看中的, 能够进入小说的绝大多数“现实”都是有“意味”的, 也即余华所说的“文学的现实”。相比较而言, 《兄弟》中“文学的现实”变少了, 有大量的普通的平淡的近于日常生活实录的现实, 不仅不精练, 而且缺乏足够的诗性, 在余华的所有作品中它特别“异类歼高”, 其外表特别具有象征性, 因此负面性的评价比较多。但即使这样, 《兄弟》也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仍然具有现代主义因素。
追答
余华90年代的长篇小说重故事、重历史、重现实, 叙事简洁, 可读性很强, 很多人就因此判定余华创作发生从现代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转型。我认为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从中短篇小说转向长篇小说创作, 这可以称之为“转型”;从注重小说的形式探索转向注重小说的内容及其新的表达;语言从华丽向朴素转变;小说风格从西方化向中国化转变。
我觉得从秦汉时期的乐府到明清时期,能够找到出处的诗词怎么也得过百万吧。就南宋时期的陆游,他一个人就写了上万首,这还不包括他没有被记录的诗作。唐中期的李白杜甫,中晚期的李商隐杜牧,都是高产作家。还有很多我们没听说过的作者,或者是不知道作者的诗词,这个数量至今都没有定数,也许你刚统计完了,下一场考古就又发现一首不知道谁写的诗词……诗词的总量应该是在不断增加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