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诗人境况?诗人感情?
展开全部
登岳阳楼:
写作时间: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地点: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
诗人境况: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感情: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登高:
写作时间: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长江畔
诗人境况: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感情: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石壕吏:
写作时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地点: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
诗人境况: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感情: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写作时间: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地点: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
诗人境况: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感情: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登高:
写作时间: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长江畔
诗人境况: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感情: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石壕吏:
写作时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地点: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
诗人境况: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感情: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展开全部
时间:公元758年
诗人境况: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 弓百弓,不知道怎么读 弓百弓 为一个字),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军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石壕,也叫石壕吏镇/村,在现在三门峡东南.
诗人感情:表达了因为战争而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的牺牲,同时也赞扬了老妇人自请应役(保护家人)的品质.
诗人境况: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 弓百弓,不知道怎么读 弓百弓 为一个字),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军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石壕,也叫石壕吏镇/村,在现在三门峡东南.
诗人感情:表达了因为战争而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的牺牲,同时也赞扬了老妇人自请应役(保护家人)的品质.
参考资料: 语文书上的课下注释就是这么写的,还有一些是笔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