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最后还是把皇位还给了李家?
2019-05-03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作者:fan EYRE
武则天的烦恼,是每个皇帝都曾有过的烦恼:立谁当太子。
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在“立嗣”这个问题上,朝廷上下早已经形成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泾渭分明,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步——这个是肯定的,国本问题至关重要,谁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倾向于这个派别,他们主张立庐陵王李显或皇嗣李旦为太子,至于是立李显还是李旦,他们不关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为武承嗣,武承嗣认为武姓天下没有传给李家人的道理,何况,姑母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怎么能再还回去?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此时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们的态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则天密奏:“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
意思是说,陛下,您听说过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庙吗?以亲缘关系来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儿子,陛下正应该将天下传给儿孙,作为千秋万代的根本。何况,天皇将天下托付给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后不能血食。”血食,是指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献上祭品。
狄仁杰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梦见过鹦鹉折断二翼的梦,狄仁杰巧妙借梦回答:“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说明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想着法儿劝武则天传位于李姓皇子。
武则天曾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来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听罢大怒,拂袖而去。武三思的政治才能可见一斑,民众们还是对李唐有感情些。
698年,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神都洛阳。李显到洛阳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次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
说:“还给你太子!”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新唐书》
表明此时武则天已经有归还李唐的意思
(“还你太子”,这句话有玄机。朝廷上“李派”众多,女皇偏偏把他叫来说这样一句话,还用了“还”这么一个字眼。还,就是归还的意思,说明女皇一直都知道狄仁杰心念李唐,不停地为恢复李唐事业添砖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将他当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还”了回来。因为这种欣赏,她可以容忍其对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为这种欣赏,他不曾真正地反对过她。公元700年,庐陵王李显回到长安的第二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面对朝臣,半晌,流下眼泪,说出一句话:“朝堂空矣。”这是一代女王对一代名臣的最高评价。.)
武则天重新考虑了民心向背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倾向于立李家人?
首先应该归功于大唐品牌营销策略的成功,大唐从李渊开始就注意形象工程,唐高祖收拾了隋朝的烂摊子,结束了战乱,在建国之初就注意民生问题,这样的王朝自然能得到民心;此后的唐太宗有一整套治国本领不说,还天生拥有政治作秀的才能,里里外外一把抓,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穷了点,天天听人宣传皇帝如何仁爱如何英明,又天天看着自己国家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李治不擅长作秀,但他踏实做事,在李治手中,大唐真正实现了国泰民安,李治死后,武则天虽然也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但任用酷吏随意卖官,也给人留下不少负面印象,臣民们衡量一下,还是觉得李家人更靠谱。(除武则天之外的武氏没做过什么靠谱的事儿,名声极差。)考虑官员们的立场,多数官员都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但他们心里知道这个朝廷是谁的:朝廷是武则天从李家人手里抢来的,但归根结底是李家的。
迫使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
公元704年,武则天81岁。八月,武则天病重。
晚年的武则天内心空虚,逐渐变得昏庸,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听信谗言,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
当时张柬之认为自己不能势单力孤,必须联合更多的大臣,文臣武将都要有,才能妥当周全。张柬之首先联系了他素日看好的鸾台侍郎崔玄、左御林将军敬晖、右御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个人志同道合,又觉得事情有点棘手,诛杀女皇宠爱的二张,等于向女皇宣战。如果女皇追究下来,他们性命不保。必须拉更多的人凑数,让女皇知道他们不是作乱,而是顺应民意。张柬之想到干脆请太子、相王、太平公主等人帮忙。
武则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将,搭配合理,拥着自己的儿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问其中的李湛:“我对你们父子不薄,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李湛毕竟不是李义府,没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没敢说话。
当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前,曾经问他的大臣,“就算我对不起天下人,我并未亏待过你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杨广的聪明,在临死前,他应该会知道,君臣之间,有相互欣赏,相互利用,就是没有无条件的信任,大臣们会以“良禽择木”为理由,自主选择下一任老板。现在,武则天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这些大臣,恐怕连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们,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吧,否则,自己又怎么会得不到一点风声。她在养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问事情经过,也无需责备发动政变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抢地那一套,武则天不屑做。武则天又显示出政治家的风度,她说:“退下吧。”
这一年,武则天八十二岁,离她满怀憧憬进入唐朝后宫,已经过了六十八年。
此时权利架空,不得不还政于李唐
综上,在民心向李这种大背景下,武氏一族没一个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者。武则天不得不传位于李。
武则天的烦恼,是每个皇帝都曾有过的烦恼:立谁当太子。
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在“立嗣”这个问题上,朝廷上下早已经形成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泾渭分明,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步——这个是肯定的,国本问题至关重要,谁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倾向于这个派别,他们主张立庐陵王李显或皇嗣李旦为太子,至于是立李显还是李旦,他们不关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为武承嗣,武承嗣认为武姓天下没有传给李家人的道理,何况,姑母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怎么能再还回去?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此时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们的态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则天密奏:“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
意思是说,陛下,您听说过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庙吗?以亲缘关系来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儿子,陛下正应该将天下传给儿孙,作为千秋万代的根本。何况,天皇将天下托付给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后不能血食。”血食,是指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献上祭品。
狄仁杰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梦见过鹦鹉折断二翼的梦,狄仁杰巧妙借梦回答:“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说明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想着法儿劝武则天传位于李姓皇子。
武则天曾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来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听罢大怒,拂袖而去。武三思的政治才能可见一斑,民众们还是对李唐有感情些。
698年,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神都洛阳。李显到洛阳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次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
说:“还给你太子!”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新唐书》
表明此时武则天已经有归还李唐的意思
(“还你太子”,这句话有玄机。朝廷上“李派”众多,女皇偏偏把他叫来说这样一句话,还用了“还”这么一个字眼。还,就是归还的意思,说明女皇一直都知道狄仁杰心念李唐,不停地为恢复李唐事业添砖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将他当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还”了回来。因为这种欣赏,她可以容忍其对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为这种欣赏,他不曾真正地反对过她。公元700年,庐陵王李显回到长安的第二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面对朝臣,半晌,流下眼泪,说出一句话:“朝堂空矣。”这是一代女王对一代名臣的最高评价。.)
武则天重新考虑了民心向背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倾向于立李家人?
首先应该归功于大唐品牌营销策略的成功,大唐从李渊开始就注意形象工程,唐高祖收拾了隋朝的烂摊子,结束了战乱,在建国之初就注意民生问题,这样的王朝自然能得到民心;此后的唐太宗有一整套治国本领不说,还天生拥有政治作秀的才能,里里外外一把抓,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穷了点,天天听人宣传皇帝如何仁爱如何英明,又天天看着自己国家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李治不擅长作秀,但他踏实做事,在李治手中,大唐真正实现了国泰民安,李治死后,武则天虽然也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但任用酷吏随意卖官,也给人留下不少负面印象,臣民们衡量一下,还是觉得李家人更靠谱。(除武则天之外的武氏没做过什么靠谱的事儿,名声极差。)考虑官员们的立场,多数官员都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但他们心里知道这个朝廷是谁的:朝廷是武则天从李家人手里抢来的,但归根结底是李家的。
迫使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
公元704年,武则天81岁。八月,武则天病重。
晚年的武则天内心空虚,逐渐变得昏庸,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听信谗言,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
当时张柬之认为自己不能势单力孤,必须联合更多的大臣,文臣武将都要有,才能妥当周全。张柬之首先联系了他素日看好的鸾台侍郎崔玄、左御林将军敬晖、右御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个人志同道合,又觉得事情有点棘手,诛杀女皇宠爱的二张,等于向女皇宣战。如果女皇追究下来,他们性命不保。必须拉更多的人凑数,让女皇知道他们不是作乱,而是顺应民意。张柬之想到干脆请太子、相王、太平公主等人帮忙。
武则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将,搭配合理,拥着自己的儿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问其中的李湛:“我对你们父子不薄,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李湛毕竟不是李义府,没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没敢说话。
当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前,曾经问他的大臣,“就算我对不起天下人,我并未亏待过你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杨广的聪明,在临死前,他应该会知道,君臣之间,有相互欣赏,相互利用,就是没有无条件的信任,大臣们会以“良禽择木”为理由,自主选择下一任老板。现在,武则天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这些大臣,恐怕连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们,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吧,否则,自己又怎么会得不到一点风声。她在养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问事情经过,也无需责备发动政变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抢地那一套,武则天不屑做。武则天又显示出政治家的风度,她说:“退下吧。”
这一年,武则天八十二岁,离她满怀憧憬进入唐朝后宫,已经过了六十八年。
此时权利架空,不得不还政于李唐
综上,在民心向李这种大背景下,武氏一族没一个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者。武则天不得不传位于李。
展开全部
虽然说武则天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但不论怎么样她的内心始终都是爱着自己的子女的。除此之外,就算武则天不当皇帝,她活着的时候是李家的人,死了之后也是李家的鬼。如果把皇位还给李氏一族,不论是活着还是死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对待。正是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所以武则天最终把皇位还给了李氏一族,而不是传给了娘家人,说到底还是出于对自己和孩子的考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晚年武则天生病时,张柬之等大臣均借意起事,想要逼迫武则天把皇位归还给李家,有野史称武则天之所以把皇位还给李家人是被逼无奈的,毕竟人到终年,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武则天死后是以唐高宗的正妻皇后之名跟唐高宗合葬的,这是不是代表其实这是武则天的本意。她对李治始终是有感情的,她代位称帝除了她的能力和野心外,还有就是想帮李治振兴唐朝,而今功德圆满她就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狄仁杰说,如果皇上想传位给武三思,你死后灵位肯定不了太庙,因为从来没有人供奉姑姑的。其实武则天也想过将皇位交给李显。在公元699年,狄仁杰去世以前,她就命令将李显迎接回了神都洛阳。在此后不久,她诏布天下:让李显为太子。所以把皇位给李家是他本来就想好的。天下很多人都认为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王位自然是要给自己的后代子孙,武则天的儿子们都姓李,当然会传给李家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满朝文武大臣大多数都是李家的人,假如把皇位真的给了侄子的话,他们肯定会有所怨言。自己最后肯定还会落得个骂名,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它还给李家,让李家对自己感恩戴德,并且传给李家的也不是外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啊,并没有什么不妥。所以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儿子了。她把皇位还给李家表面上看她是有点傻,但是其实她是最聪明的,不但保全了侄子的性命,而且也赢得了后人的称赞,同是也保证了她的家族没有没落,可谓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