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1959年5月25日,时年六十五岁的戏曲大师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唱出"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见帅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凯歌还人受恩宠我添新坟。庆升平朝堂内群小争进,烽烟起却又把元帅印送到杨门。"的唱词。这唱词来自新京剧《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在更早些时候,就已经是豫剧的经典剧目了。而梅兰芳先生"旧瓶装新酒"的那"旧瓶",更是早在北宋就闻名于世的"杨家将"。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烈将门,"杨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传说。
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杨家将领,值得我们尊重。
北宋初年,一位名为杨业的大将名震天下。杨业之父是五代十国时期在麟州(今陕西省北部)一带称雄的豪强杨信。虽然杨业出生在相对太平的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但由于父亲的关系,杨业从小还是受到了熏陶,对保家卫国有着坚定的信念。
《宋史》记载,"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这样过人的实力,几乎注定了他将来的不平凡。刚年满二十岁时,杨业便在刘崇手下担任保卫指挥使。之后他不仅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更获得了骁勇过人的好名声。
正如杨业自己所言:"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那个曾经雄心勃勃的少年,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战场所向披靡,几乎战无不胜,被时人称为"无敌"。
杨业的威名,一路远传,甚至传进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耳朵。
太宗"素闻其名,尝购求之"。在杨业与旧主北汉皇帝刘继元降宋后,宋太宗大喜过望,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至此,我们熟悉的杨家将为宋英勇赴义的故事正式开始。
杨业为北宋做的,虽然没有各种演绎和传说里说的那样奇幻,但他也确实为北宋立下了大功。因为杨业有着丰富的驻边经验,所以他成了北宋在雁门一带抵御契丹的中坚力量。只可惜后来在宋军北征时,由于大将潘美的误判和诸将配合的失败,杨业腹背受敌,被契丹围攻。
这位曾经的无敌将军,在绝境之下仍旧冲在最前面,"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后来寡不敌众,杨业被契丹生擒。他决绝地叹息:"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最后绝食而死。
在杨业被围困时,其子杨延玉就已经战死。而在杨业死后,北宋朝廷为了表扬杨家的忠烈勇武,"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在杨业的诸子之中,被契丹人称为"杨六郎"的杨延昭是成就最高的那一个。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北宋对抗契丹的又一大将。宋真宗曾称赞:"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只可惜后来北宋对契丹的政策发生改变,讲和逐渐取代了征战,"为战争而生"的杨延昭也就成了边疆"可有可无"的存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时年五十七岁的杨延昭无奈辞世。
在杨延昭辞世后,他的三个儿子都入朝为官,其中又以杨文广成就最高。杨文广最初因征讨贼人张海立功,之后又得到名臣范仲淹的赏识,被范仲淹纳入麾下。只可惜杨文广也未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前脚刚向朝廷献上阵图和收复幽燕的策略,后脚就突然暴毙。
在这三代人之后,杨家人逐渐沉寂,正史之中便再无杨文广之后的记载。而在民间,对于杨家的纪念和一些传说,倒是流传了下来。欧阳修曾赞:"父子(指杨业和杨延昭)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今天,在山西省忻州市,有一鹿蹄涧村。此村的历史要追溯到元朝时,杨业的第十三世孙杨友和杨山。兄弟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将杨氏迁至此,因而今天村庄中过半人家都姓杨。只是在杨业到杨友、杨山之间的十多代到底还发生了些什么,我们今日还难知晓。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这不仅是梅兰芳先生当初在剧中的一段唱词,更是杨家人的写照。
民间对杨家将的喜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他们将国家至于自己之上,因为他们忠烈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