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场中,除了职务高低,学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 我来答
满屋新鲜事
2020-10-02 · TA获得超过566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134
展开全部

不管人们是否认同,我们应该承认,在现代社会的职场中是存在鄙视链的,比如:高学历的看不上低学历的,985、211毕业的看不上普通院校毕业的……甚至很多时候,职务相对高的员工,如果自己的学历不如下级员工,心里也会莫名地觉得不舒服(这还真与能力无关,完全可以理解成一种条件反射)。不少名校毕业(特别是名校毕业的高学历者)的人,则会对自己的出身沾沾自喜。

正因如此,不少职场扎堆儿现象就出现了。出身名校的喜欢与同为名校出身的同僚交往,甚至是竞争;普通院校毕业的喜欢找普通院校毕业的一起玩。高学历的懒得提拔低学历的下属,学历低的群体,也自然愿意与自己情况相同,并且勇于“自强”的朋友交流。于是幽默感比较强的现代人,便开始调侃这种现象,称之为职场的“生态系统”。


不过这种现象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而是古来有之。特别是在科举考试盛行的明清时期,更是突出。应该说所谓现代职场的“生态圈”,是对古代科举官场文化的一种隐性延续,您要是不信,那咱们就回到那个科举制度方兴未艾的时代,看看那时候的官场“生态系统”(或许有人更乐意称之为“鄙视链”)。

一、“正途出身”的举人,跟进士相比差在哪里?

在实行科举制度的任何一个朝代,要是能够考中举人,即使不当官,也是一个县的名流人物,因为选拔举人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一个省能够中举的也不过几十人,摊到一个县还能有多少?恐怕有的县得熬多少年才能出一个举人,看来举人被称为“老爷”,也是当之无愧的,毕竟物以稀为贵。

成为了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个官位给你。举人想得到官职只能等“补缺”,也就是某个政府岗位出现了空缺,而国家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合适的指派人员来顶岗的话,那么就会从举人中择优选人来上岗。


“补缺”的岗位大部分是比较基层的,能当上县太爷(知县)就算运气是极好的了。有人说,县官不是个芝麻小官吗?话可不能这么说。古代年间的官分九品,即便是同一个品级内,还有“正”和“从”的等级关系。县官一般来说是正七品,但也有从五品级别的县官,这个跟区域的重要性和官员个人的资历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知县外,一个县城里级别较高的官员还有同知(副县官)、县丞(法院院长兼公安局长)、主薄(财政局长兼行政秘书);级别低的官员还有负责文教的典史、教谕、训导,负责城管、治安的巡检等等,这些都是由国家任命的官职,品级自从六品到无品级都有。举人“补缺”做这些官职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这些都是基层岗位,如果想升迁,就得凭自己的本事和运气了。

但进士就大不相同了,成为进士后,基本都是要被“外放”出去做官的,相比之下进士更像是被国家“定向培养”的人才,是板上钉钉的候补官员。而举人则有点像是大学扩招来的自费生,颁发文凭,但不包分配,能否成为公务员完全看自己的能力和选拔者的心情。


这么一比较就明白了,在仕途的道路上,国家对进士和举人的重视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举人也是读书人,被归入“正途出身”,但从历史上看,举人出身能够做到正四品以上的官员是非常少的,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都是进士出身。

虽然在进入仕途之初,进士和举人很有可能做的是同样的官职,但进士受提拔和培养的机会要多得多,而举人被提拔的空间和机会非常受限,别看举人被普通百姓称为“老爷”,在官场中,还真是妥妥地处在“鄙视链”的下端。

其实这也难怪,如果按现在的“学历论”,大专文凭和硕士文凭如果做同样的岗位,在职场上的晋升机会和工资待遇,大体上是硕士要远优于大专。如果说进士就是古代的“硕士”,举人相当于“大专”,这样比喻也是不为过的,看来不管是古代的官场,还是现代的职场,学历都是非常重要的“敲门砖”。


三、同为进士学历的高级官员,也得经历“论资排辈”

看了前文,大家应该了解了,在科举官场里,“进士圈”和“举人圈”完全是两个不同级别的生态系统。举人在进士堆里,想混出名堂来是非常难的,而且因为经历和资历的不同,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那么同为进士,大家就可以平起平坐,一视同仁了么?恐怕还真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咱们到紫禁城的九卿房去听听墙根儿吧。上朝之前,大臣们都要汇聚到九卿房候着。

于是甲、乙、丙同为四品大员的进士碰面了,离上朝时间还早,于是大家聊天打发时间。既然都是进士,共同语言还得从科举说起:


第二个问题:大家都是啥名次?要知道殿试的时候是分三个等级的,一甲三人,就是老百姓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甲说:我三甲同进士出身;乙说:我二甲第十八名;丙嫣然一笑说:我二甲第八名。

这名次一排,等于又把各位进士的水平划分了一个档次,丙的名次最好,自然暗暗得意,正准备接受甲和乙的羡慕和赞誉。但突然甲又发话了,我入选了庶吉士!这下可把乙和丙给震住了,赶紧起身再向甲行礼。

甲的考试成绩明明最不理想,为何反而让另外两人刮目相看?原来这个庶吉士可是大有来头:

原来殿试中一甲的三人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进长期深造,而在二甲和三甲中,会再挑选一批优才封为庶吉士。庶吉士可以在翰林院进行短期培训,并成为皇帝近臣,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皇帝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史子集,相当于皇上的贴身秘书,你说来头大不大?所以说乙和丙只能乖乖向甲行礼,表达敬意。


这样论资排辈下来,大家心中对彼此都有了数,自然也就开始盘算,我跟谁能搭上关系,日后谁能对我多多关照,要不要拉个派系结个党啊?千万别小看了这种论资排辈官场文化,封建社会的科举势力,便是通过这种方式排定了链条化的等级秩序,并形成了力量强大的科举“生态系统”,左右着明、清时代的官场风气和意识形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