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决战,哪一个细节决定战争的成败?
公元前331年欧洲最强大的马其顿王国和亚洲霸主波斯在高加米拉高原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会战,一个是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年轻帝王亚历山大大帝,一个是有着上千年历史、富饶而强盛的中东强国。
最终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亚历山大在最后时刻击溃了波斯军队,并灭掉了波斯古国。亚历山大也成为了欧洲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和军事家,他将曾经弱小的马其顿扩张成为横跨亚欧非的世界级强国。
从实力对比来看,波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它的历史悠久,疆域广阔,同时还拥有规模最庞大的军队,最为关键的是它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波斯国王是独裁的统治者。而欧洲则不同,他们有众多的邦国和部族,各自有不同的语言、种族和信仰,不过有很多以希腊文明为基础的强大邦国。马其顿就是当时最强盛的一个,因此与其说是马其顿与波斯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希腊文明与波斯之间的较量。
这种人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天赋和能力,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他们竟能以一人之力改写历史的运行轨迹。而亚历山大大帝就是这种人,以至于后人对他的事迹充满怀疑,尤其是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取得了几乎不可能的胜利。
公元前334年,已经统一希腊全境并征服埃及的亚历山大,统领希腊联军开始讨伐波斯。尽管在数量上希腊联军处于劣势,但是希腊军队无疑是世界上最精锐、最擅长作战的部队。即便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也拥有数万希腊精锐步兵。不过,即便拥有诸如希腊军队、腓尼基舰队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波斯帝国却无法阻挡住希腊联军的进攻的步伐。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发现,自己强大的帝国正在土崩瓦解,希腊联军正在吞噬着他的领土和士兵们的勇气,很多波斯的城邦在看到希腊联军时立刻就投降了。
经过两年多的征战,亚历山大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尽管波斯的主力尚存,尽管自身损耗较大,但是亚历山大的野心丝毫未减。尤其是在
伊苏斯之战中依靠强大的战斗力歼灭了波斯数万主力部队,并在其后攻下了推罗城,完全控制了爱琴海之后,亚历山大的野心可能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统治整个波斯了。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战败之后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写信向亚历山大求和,声称愿意将波斯一半的领土割让给亚历山大,对此亚历山大只是不屑的一笑。
公元331年,亚历山大率领5万希腊主力挥师东进,目标直指波斯国都,千年古城巴比伦。此次希腊联军精锐尽出,有骑兵七千人,步兵四万余人,其中还包括了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希腊重装步兵。
而大流士方面充分利用了亚历山大强攻推罗留给自己的时间空挡,他不仅调集了所有的波斯部队,还从各个部落、邦国和殖民地征召了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甚至还从印度调来了战象。
由于亚历山大远道而来,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后勤补给都不可能支持他打持久战、消耗战,因此他急需和波斯主力一决雌雄。
而大流士和他的将军们都见识到了希腊联军和亚历山大的厉害,即便在自家主场也不敢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和这支来自欧洲的部队硬扛。
他们希望集中最大数量的兵力利用规模优势将希腊军队全部消灭。既然双方都渴望决战,高加米拉就是他们决斗的最佳地点。
当亚历山大率军渡过底格里斯河与大流士的部队展开对峙之后,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他得以侦查清楚了大流士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
尽管如此,从客观上来说希腊军队获胜的几率都不大。
首先,希腊军队只有不到五万人,步兵四万、骑兵七千,没有战车等重型作战装备;波斯军队的具体数量已经无从可考,后世经过推算得出较为接近的数量应该是希腊兵团的两到三倍,主场作战的大流士调集一支十几万的部队还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
其次,对于波斯人来说马其顿兵团是侵略者,他们所进行的是正义抵抗。大流士是个出色的战略家,他对这场战斗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高加米拉歼灭狂妄的马其顿人。
10月1日双方在高加米拉正式开战,大流士的豪华阵营拉出了将近8公里长的超级战线,明显是要吞掉对面的希腊兵团。
波斯军队中的重装甲部队很多,大流士将左翼作为突击的重点,他在这边安排了2000铁甲骑兵以及100辆恐怖的卷镰战车。中军是各种重装步兵和轻步兵,右翼则安排了近20000名轻骑兵,其后紧随的波斯步兵方阵。
高加米拉之战
大流士的作战意图非常明显,利用两侧强大的骑兵冲击对方两翼,然后迅速迂回到敌军后方完成合围。
中军缓慢推进,避开精锐的希腊重甲步兵。如果战场形势的发展能够按照大流士的部署进行,亚历山大将无从下手,结果只能是被优势敌军围歼。
亚历山大非常清楚大流士的意图,他也明白敌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他依旧安排了防守反击的阵型。
面对如此危局,亚历山大的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从他的战术部署和后来战场上的形势来看,他实际上是在赌博。我们相信在战前亚历山大和他的将军们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沙盘推演,在客观的情况下他们几乎没有胜算。
但是亚历山大清楚,战斗一旦开始形势瞬息万变,谁也没有把握能完全控制全局,他的机会就在这些瞬间转变的形势之中。为了等到这个机会的到来,亚历山大首先要顶住波斯军队的冲击波。
大流士下令左右两翼开始冲击希腊方阵,亚历山大深知卷镰战车的厉害,这种在车轴外侧加装旋转利刃的高速战车一旦冲入步兵阵营,其杀伤力是很恐怖的。
因此马其顿人选择在战车未接触中军大阵之前开始攻击它的车轮和驾车的战士,被大流士视为主力冲锋力量的战车部队大多数在途中就被拿下,只有少数冲入希腊人的步兵方阵,随即被长矛和重剑消灭。
希腊军团真正的压力来自战车部队之后的骑兵部队,大流士安排数万骑兵在两翼冲击,而亚历山大只有七千骑兵,并且还有2000近卫骑兵团围绕在他的身边。
因此马其顿骑兵根本抵挡不住波斯骑兵的冲锋。
战斗开始几个小时之后,波斯在左翼的主攻力量终于发挥出了威力,负责在左翼抵抗冲击的帕曼纽率领希腊步兵顽强抵抗,并尝试开始反冲击。波斯随后跟进的重装步兵方队与帕曼纽的方阵开始近距离贴身肉搏,双方以血肉之躯奋力厮杀,损失惨重。为了守住左翼防线,帕曼纽命令中军后备队支援左翼。这个时候,亚历山大的中军方阵露出了一个缺口,大流士抓住机会命令骑兵冲锋希腊军团中军大阵。
失去两翼掩护的中军步兵立即结成密集长矛阵以抵挡波斯骑兵,长达七米的长矛给波斯前锋部队造成了巨大杀伤。
但波斯部队数量太多,中军阵线最终被穿透,波斯骑兵杀到了希腊兵团的后方。
如果此时波斯奇兵拨转马头,开始从后方攻击希腊军队,那么亚历山大的部队就会立刻陷入包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了。但是波斯的骑兵却执行了大流士的命令,直接冲向空虚的希腊军营。
因为在之前的战斗中,大流士的母亲被亚历山大俘虏,在国家和亲人之间,大流士选择了后者。
战斗开始之后,亚历山大一直处于2000近卫骑兵团和3000禁卫步兵方阵之中,几乎没有参与战斗,他在等待机会。此时的希腊兵团虽然没有被合围,但是左右两翼压力巨大,中军大阵被撕破,随时都有可能被波斯军队围歼。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亚历山大依旧保持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冷静,他紧紧地盯着大流士的阵型,大流士站在一辆镶满金甲的高大战车至上亲自指挥战斗。大流士的位置处于左翼,也便于他可以清楚地观察主攻部队的战斗情形,此时机会出现了。
波斯的左翼部队逐步向前推进和后方部队拉开了距离,为了撕破希腊的中军大阵,大流士将在自己身侧的骑兵主力也派了出去,同时压上大批步兵跟进。
由于波斯的防线过长,而大流士是通过手势指挥战斗,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波斯的军令传递速度缓慢。因此,大流士身前短暂地露出了一个空挡,仅有数千近卫步兵,而后方的补充部队尚未对跟进的指令做出反应,亚历山大抓住机会率近卫骑兵火速杀向大流士的战车。
大流士正在满意的指挥左右两翼部队稳步向前推进。突然在自己的侧面尘土飞扬,一队彪悍的骑兵突然冲杀了过来。围绕在亚历山大身边的2000近卫骑兵是马其顿帝国精锐中的精锐,所到之处无人能挡,此次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像疯了一般冲了过来。骑兵的身后紧跟着数千近卫重装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