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根据《雨霖铃》探究解读。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如何认识其主题?2.全词上下两阕,各写什么的?3.开头三句写的什么内容?在词中起何作用?4.仔细体会“留恋处,兰舟催发”这...
根据《雨霖铃》探究解读。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如何认识其主题? 2.全词上下两阕,各写什么的? 3.开头三句写的什么内容?在词中起何作用? 4.仔细体会“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一矛盾的设置。 5.“念去去”二句写的什么内容? 6.“多情自古伤离别”二句是怎样将古意翻新意的?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创设了怎样一幅画面? 8.结尾运用了什么句式?这一句式的运用有何深意? 9.举例说说这首词中的虚实相济笔法的好处。 ________ 10.注意诵读时的句中停顿,并将其标出来。 ________
展开
展开全部
1.提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写离别之情的。词中以冷落的秋季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不难看出,这是作者仕途上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黯淡无光,十分伤感,情调低沉。 2.提示: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作者用寓情于景和白描写法,层层渲染和描写离情,表达了离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的真情。词的下阕写想象中的别后的痛苦。本阕一开头就写别后痛苦,而后从“今宵”写到“经年”,层层深化别后之苦,表达了不愿远离恋人的真挚感情。 全词以“离别”为线索,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提示:开头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时序。但作者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暮色苍茫时分,一场秋雨刚刚停息,长亭处,一对即将分手的情人,无可奈何地听寒蝉凄切地鸣叫。词人所见所闻,无不凄凉。这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面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4.提示:“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属实写,却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冲突。正是在矛盾中凸显深情,急切中酿出无穷韵味,使感情更为缠绵,万难割舍。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对无言,泪眼相看,完全白描手法,语不奇而意致绵密。 5.提示: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所写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的无期。这暗淡的自然景色中,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在结构上,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对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 6.提示:伤离惜别,自古皆然。而我为何更加难以忍受,是因为我正在冷落的清秋时节,离情的痛苦更甚于常时。感情上层层加码。“清秋节”又照应上阕开头,前后勾连,紧针密线。 7.提示:这是柳永的名句,为全篇之警策。这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这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8.提示:“良辰美景虚设”和“便纵有……”都是让步假设句,“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越是“良辰美景”就越使人伤神,一旦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9.词中有的是实写,如“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里完全是实写当时的情况,写出了不忍分离的动作表情,由此反映出内心的痛苦。也有的是虚写,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情,更显出钟情之殷切,离愁之深沉。 10.如: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