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哪两次合肥之战没让孙权获得全局主动?
三国时期,东吴和曹魏围绕着合肥前后打了5次战争,时间跨度将近半个世纪,前四次主要是孙权主导的,孙权多次号称集结了10万大军北上,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铩茄缺羽而归,但其实孙权真想死磕拿下合肥城的只有前两次,孙权第三次第四次讨伐合肥与之前的两次北上是有区别的,个人感觉孙权最后两次打合肥,更像是他晚年无望且不甘的尝试。
先来说说为什么孙吴对合肥这么固执,一定要拿下合肥才能北伐中原吗?当然不是,尤其在夺了荆州后,东吴和曹魏漫长的边境线,东吴的确有太多的选择,由合肥北上绝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就东吴的军事特点而言,拿下合肥绝对是最佳的路线。
因为拿下合肥不仅仅是占据了一块北上的基地,进而可以控制淮南一颤樱辩线,更主要的是,拿下合肥,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吴军水师的机动优势,让曹魏在战局上陷入被动,东吴由长江进入巢湖进而兵临合肥城下,如果拿下合肥,吴军就有了一条可以直达许昌城下的水上快线。
《水经注》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淮水于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西而北入于淮,谓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
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颖水,而乱流东南径临颍县西北,小水出焉。东径临颍县故城北。
合肥到寿春有肥水相连,寿春到许昌有颖水相连,临颍县就在许昌附近,如果东吴占据合肥,也就是说,理论上东吴可以由水路北上袭击曹魏腹地,虽然有这条水路东吴未必就可顺利北上,但是拿下合肥就打通了东吴水师北上的道路,此后吴军无论是在水上运兵运粮草还是撤退都相对容易且安全,曹魏没有一支可以与东吴相抗衡的水师,那么在短时间,东吴可以沿着漫长的肥水颖水一线,机动选择攻击地点,虽然吴军攻城战法不强,不过有足以起到吸引牵制曹魏防线兵力目的了,东吴有很大希望以此来获取全局的主颂袭动。
魏明帝也是说过,“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东吴拿下合肥就打开了新局面,曹魏占据合肥,就可以死死的卡住东吴这支老虎的脖子,只能做一支猫,双方都知道合肥的重要性,所以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只是孙权穷尽一生有没有登上合肥的城头,他所有的霸业梦都停留在合肥城下。
当然孙权虽然没有控制过合肥,不过孙氏集团可能短暂控制过合肥,也就是在孙策的时候,孙策在击败扬州刺史刘繇以及袁术败落后,在江淮一下还是很有扩张意向的。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吴历》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三国志.顾雍传》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
《吴录》雍字元叹,言为蔡雍之所叹,因以为字焉。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
扬州刺史严象后来就是被孙策手下庐江太守李术所杀,也就是说孙策是短暂得到过合肥统治权的,后来的东吴丞相顾雍也是担任过合肥长,不太确定当时顾雍是不是已经在孙策手下,加入孙氏集团了,不过最起码在曹操派刘馥接任扬州刺史之前,孙策是最有实力能够控制合肥的人,其他各方势力都难以有孙策的影响力。
当然那时的合肥还远远不是后来的坚城,合肥城成为东吴的噩梦,是从刘馥大力扩建合肥城,加强城防开始,而后还有满宠修建合肥新城,所以即便孙策曾经占据过合肥城,但是合肥的重要性还不大,当时孙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向江东扩张上,如果说孙策不死那么早,并且开始实行趁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死磕的时机北上,那么合肥或许会被孙策着重建设成为东吴的前进基地,孙权也就不用那么悲惨的去抢合肥城了。
而曹操在忌惮于孙策的北上趋势,便派刘馥上任扬州刺史,刘馥到任后便开始修建合肥城。
《三国志.刘馥传》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
刘馥建造合肥城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孙策被刺杀前后,这也就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经营合肥城,孙权上位之初稳定内部还来不及,他没有能力组织兵力北上夺取合肥,而且记载中说他是单枪匹马进入合肥城的,可能有些夸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曹操当时主要在和袁绍较劲,刘馥能够得到的帮助不多,这也能说明,当时即便孙策占领过合肥,但是远远没有形成有效控制,合肥更多的一点像是曹孙两大集团的军事缓冲区。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便开始了他40多年征讨合肥的悲惨之路,第一次是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趁曹操大败,夺取合肥,第二次是在曹操和刘备深陷汉中之战时,发兵北上,相比之下,第二次征讨合肥,才是孙权最后机会夺取合肥的一次,但无奈结果碰到了战力爆表的张辽,10万吴军未曾拿下7000人驻守的合肥城,但不管怎么说,孙权前两次打合肥是有执行力的两次军事行动,到了后两次,孙权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势要拿下合肥的气势,更像是军演练兵以及配合盟友的军事行动。
因为孙权前两次和后两次打合肥是有一个对东吴很不利的分界点的,那就是东吴自己打不过曹魏,但是东吴已经没有足够强势的盟友了。
前两次还有一个足够强势的刘备集团,但是夷陵之战,让刘备一方彻底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单独一个益州支持不了光复汉室的目标,蜀汉对于曹魏在西线的军事压力,除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闹出点动静之外,再也掀不起一丝波澜,曹魏可以轻松的压制蜀汉的扩张,腾出手对付东吴。
所以在东吴嘉禾二年,也就是233年,孙权才谋求另一位盟友帮助失败后,暴走了,蜀汉一方难以牵制曹魏,孙权把目光放在了辽东的公孙渊身上,不过这位割据辽东,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地方势力,公孙渊极其圆滑,他是不会死心塌地的和孙权结盟的,而是谁能给他带来利益,他就追随谁。
《三国志.吴主传》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臣松以为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
(嘉禾二年)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当时东吴大臣都反对孙权厚待公孙渊,明摆着肉包子打狗的事情,可是孙权也没有办法了,公孙渊是他能够拉拢的最后一个有实力的抗曹势力,不要忘了当时的孙权已经是50多岁了,他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耐性,他仅存的霸业雄心,让他不得不去冒险尝试一下,公孙渊若能够加入到抗曹联盟,也的确能够减弱蜀吴两国的军事压力,但是他这次豪赌还是赌输了,公孙渊直接杀了东吴使者,持了东吴送来的好处,毕竟他是明眼人,知道三国之中魏国的国力太过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