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中为什么中探花的人比状元郎还要高兴?
现代的高考就仿佛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有900多万人参加高考,而大学招收的人数却极其有限,几乎有大半的人落选。可是如果拿来好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对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们的竞争维度和竞争压力都不在一个维度上面的,在古代如果你出生平民家庭,那么几乎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科考来实现理想。
科举考试,主要用于皇帝选拔人才。在秦朝以前都是采用的子承父业“世卿世禄”的官位传承制度,后逐步引入军功制爵。汉朝选拔人才则是察举制与征辟制。依靠的是地方的推荐。而科举制度最初的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成型于隋唐时期。
大家知道科考分几个阶段,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秀才参加完乡试则成为举人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考中了则成为了贡士。再之上则是殿试了。在殿试中则会选举出前三甲,也就是状元、榜样和探花。
众所周知,状元是第一,榜样是第二,探花为第三。可是为何古人中了探花却比中状元还一要高兴呢?这个可不是小编吹牛。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探花这个身份的形成说起。
探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朝,在当时这个名称并没有和殿试第三名挂钩,而是一种戏称。当科举的名次确立之后,朝廷便会从其中套选出“探花郎”,而且是要挑选出其中最年轻最英俊的。挑选出这些人干什么呢?
原来是在沿途采摘鲜花,用来迎接状元。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末,后来这个特殊的职位才被撤销了,不过名号还是保留了下来,至于从什么朝代开始被定位进士第三名的,这个没有定论。据说是从明朝才开始的。
所以,要成为进士三甲中的第三甲“探花郎”,除了要有才华之外,还需要有英俊的相貌,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探花”。所以很多时候,中探花的难度并不比中状元小。而且中了探花之后的官途甚至比中状元还要顺利。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朝代驸马都是从探花中选出来的,如果在科考期间,有公主正好到了待嫁的年龄,那么有才又英俊的探花自然就是最好的人选,大多数的探花无不是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一旦当上了驸马,那可真就是跃进龙门了。
看来不仅仅是现代,在古代颜值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了探花要比中状元还要开心的原因了,毕竟不仅有了更多的机会,而且等于是得到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肯定。不知道大家都认识那些探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