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 我来答
浮思0Kx
2021-01-16 · TA获得超过92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50
展开全部


欧阳修是范仲淹手下的小弟,曾经跟随范仲淹一起,在宋仁宗时期主持过庆历新政。而王安石和司马光,又都是欧阳修的小弟,他们都是欧阳修在宋仁宗时期举荐给朝廷的。


至于苏轼,那就是这几个人共同的弟弟了。准确来说,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恰好就是欧阳修主持考试,因此苏轼可以尊称欧阳修一声老师。


我们从年龄上也能看得出这四个人的关系。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苏轼最小,出生于1037年。


基本上是10年一个层次,这几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都是政坛上著名的政治家。除了苏轼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其他人都进入过宋朝中枢机构,王安石和司马光更是先后担任过宋朝的宰相。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范仲淹和欧阳修一同改革,一同被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估计每个中国人都能张口就来,这便是范仲淹的名句。其实他还有更有意思的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在朝廷里面做官的时候,担心的是老百姓们过得好不好。真正让我到了地方上做官以后,我又开始担心皇帝过得好不好。


其实范仲淹的一生,恰好能用这句话来形容。宋仁宗掌握实权以后,对宋朝冗兵、冗官以及冗费额的现象非常不满,于是打算发起改革。


当时的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他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担任了这次改革的主要领导。结果范仲淹一口气上书10条改革方略,把贵族势力得罪的彻彻底底。




宋朝才经历了4个皇帝,范仲淹就要对贵族集团动手了,这肯定会遭到各方面势力的打击。结果宋仁宗顶不住压力,向贵族集团妥协,范仲淹心知不妙,立刻自请出去做官,为期不到两年的庆历新政便这么失败了。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宋史》


当时的欧阳修还没有进入核心机构,只是一名谏官,专门上书提意见的那种,他紧跟着范仲淹一起搞新政,相当于是他的马仔。新政失败以后,他也被贬到了地方做知州,也就是滁州。


我们曾经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就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写的,环滁皆山也,这一句话可也是流传千古的写景名句。


司马光和王安石,那就是一对生死冤家。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年纪相仿,两个人中进士的时间也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算是同一个时代的文人。他们刚考上进士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在搞庆历新政了。可见他们和欧阳修之间还是有代沟的。


他们俩最初的关系是相当好的,两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人品。尤其是司马光,曾经在宴会上,发现王安石说自己滴酒不沾,于是从头到尾就没有喝过一口别人的敬酒,这种胆略气度,深深吸引了司马光。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宋史》


于是司马光悄悄把自己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讲述给了王安石听,因此王安石对司马光也十分敬佩,两人就这么成为了至交好友。


但是这两个人后来却分道扬镳了,为什么呢?其实跟个人的交情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政见不同。


司马光天天读史书,所以因循守旧,不愿意做任何改革方面的尝试。而王安石是个激进派,他成天就想着要改革,要变法。早在宋仁宗时期他就曾经上书过,打算变法。




可惜宋仁宗胆子小,经历了上次变法失败的教训后,他只能把王安石留给子孙后代了。王安石到了宋神宗时代,就成了宠儿一枚,不仅担任了宰相,而且主持变法。


同时期的司马光因为反对变法,气愤之余回家写书了,这一写就是19年时间。这期间王安石两起两落,而变法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最终王安石被变法同盟们出卖,再也没有机会复出。


宋神宗努力打算延续熙宁变法,可惜能力有限,就算累死了,也没实现将变法策略贯彻下去的结果。


等到宋神宗死后,宋哲宗上台,老太后高滔滔主政,她也是一个守旧派,于是启用了司马光。司马光很高兴啊,上来就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都给废除了,直接把王安石给气死了,当然没多久他也挂了。两个人可谓是相爱相杀了一辈子。



苏轼跟范仲淹是没有交集的。


这四个人里,苏轼唯独跟范仲淹没有交集,毕竟欧阳修已经是苏轼的老师了,而欧阳修只是范仲淹的小弟,辈分差太多了。


等到苏轼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的时候,范仲淹已经凉了5年之久了。不过苏轼跟其他三位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欧阳修亲自录取了苏轼,因此成为了苏轼的老师,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而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初跟苏轼都是好朋友,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文采和人品。


可是等到王安石变法开始以后,几个人的矛盾就出现了。当时欧阳修已经退休了,王安石本打算重用苏轼,结果苏轼却觉得王安石变法的某些内容不应该这么着急发出,最好是慢慢来。


这可把王安石气坏了,结果王安石一怒之下就把苏轼给调出去做官了。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高滔滔执政期间,司马光又打算重用苏轼,于是将他弄了回来,还让他做到了三品的翰林学士,这是苏轼在政治上的巅峰了。


结果苏轼又跑过来喷司马光,认为变法中的某些策略还是不错的,不该全部废除。结果司马光认为他是异类,又把他弄出去做官了。


此后苏轼被各种打压,总是是变法派和守旧派都不喜欢他。因此他也只能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



总结:宋仁宗时期的文人最幸福。


宋仁宗虽然软弱了一些,但是他堪称是最仁慈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的文人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言者无罪。


因此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帮优秀的文人,前期的范仲淹、韩琦、富弼,中期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后期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些人才是历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创造了若干中华文化中不可抹去的瑰宝,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无价的。

太极均衡极难3
2022-03-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无论在宋朝,还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天空上,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全部都是耀眼的明星,历千年演变,依然光彩夺目!那么,这四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都是宋仁宗、宋神宗两朝最著名的文臣,他们同朝这官;

二是,这四人又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人,苏轼写诗词歌赋,王安石是经学大家,欧阳修和司马光,既是文学大师,又是史学大师,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欧阳修曾主编《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是,这四人因为同朝为官,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多有交集,一度惺惺相惜,一度反目成仇,他们的相互斗争,左右着朝局的态势,影响着时代的走向。

下面,我根据史料所载,简要地理一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中,欧阳修是老一辈,当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还在科举道路上艰辛跋涉的时候,欧阳修已经是文坛的大佬、政坛的耆宿。而且,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都有欧阳修的发现、培养和提携。

一、欧阳修与苏轼的关系

欧阳修还是苏轼的老师,而且“三苏”就是欧阳修发现并大力推荐而脱颖而出的。当年,48岁的苏洵带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手持文章,赶到家乡眉山200里外的成都府,以布衣之身拜访益州太守张方平,张方平读完后,觉得可荐,但向朝廷推荐自己还不够实力,建议苏洵到京去见欧阳修,因为欧阳修当时翰林学士,既有眼光,又有推荐的实力,苏洵又辗转到汴京,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果然大赞,马上向宋仁宗上了一篇《荐布衣苏洵状》,使苏洵名振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更是文坛佳话。1057年,朝廷举行大考,各地举子云集汴京,欧阳修作为知贡举,是当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同时,给考生准备的试题也是他出的,第一场考试策论,他出了个《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冷僻的题目,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乏善可陈,但有一篇颇具孟子之风,让欧阳修眼睛一亮。

复试时,欧阳修又读到一篇《春秋对义》,大加赞赏,立刻将此文的作者确定为第一名,也就是“会元”。揭卷(考试要糊卷,防止看到作者姓名后舞弊)后才知道,两场印象最深的文章都是出自苏轼之手,让他高兴得不得了,他在给好朋友梅尧臣的信中对苏轼高度赞扬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就是在欧阳修的大力延誉下,高中进士,闻名朝野的。

就这一点来说,欧阳修不仅是苏轼的老师,更是他最大的贵人和伯乐。

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宋仁宗在位时举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甲科;王安石是1042年,第四名。都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二人前后为进士,都是同朝为臣,且都才华横溢,起初相互欣赏,关系不错。但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经史学家最终却交恶了,原因是熙宁变法。

宋神宗上台后,看到朝中财政空虚、军备落后、士气不振,便提拔王安石为宰相,推动变法,因变法始于熙宁年间,故称“熙宁变法”。

变法实际上就是利益的调整,要壮大财力,势必削弱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特别是那些大官僚、大地主,他们购买了广阔的良田,以前不要交税,甚至别人的田借他们的名义耕种都不要交税,但变法之后,一切都变了,不但田要交税,还要抽丁为公服役,因而遭到激烈的反对,反对最力者,就是时任御史中丞的司马光。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矛盾焦点是,王安石要通过“开源”的法子,就是增加地主本来要交的税等手段来实行,而司马光主张“节流”,通过节约保存财力。不过,这是表面上的,根源上就是司马光既不愿意王安石的改革触动地主阶层的利益,也不愿意因此而损害农民的利益(青苗法因为操作不当,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强烈反对。

熙宁变法实际上是宋神宗强力推进的,王安石是个建议者与执行者,但那些反对变法的人,没有一个敢说宋神宗的坏话,都把火气向王安石身上撒,尤其是司马光,为了反对变法,竟然朝廷提拔他当枢密副使也不当,自请离朝,挂职修史,要求到西京洛阳,当个西京留守御史台的闲职,一心修史。这当然是负气的决定,但正是这个负气的决定,司马光在洛阳十年,写成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三、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苏轼的一生,都与王安石有着莫大的关系。二人都是顶尖人才,都是百年难出一个的槃槃大才,不过二人的长处有所不同,苏轼长于文采,王安石长于务实,特别是在治国理政上,苏轼与欧阳修非常类似,有着深沉而真挚的爱民之心,有着家国责任的担当,但在实施中,王安石则更深入、科学、精准,有的放矢,且一往无前,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就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所以,苏轼与欧阳修治理地方的时候,都喜欢游山玩水,而且长期如此,因而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苏轼在黄州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王安石在任上做什么?王安石做调研。他曾经为了推动一项改革措施,经常把经验丰富的老农请到衙门来探讨,相对于苏轼和欧阳修,王安石更注重实际,更直面问题的解决,他的爱国爱民体现在具体的一件事一件事中,所以,当年宋仁宗要调他到京城工作,重用他,他却竭力推辞,原因是,他还想在基层历练,希望掌握更多的基层情况,进一步探索基础改革的经验。

苏轼是在湖州任太守时,被宋神宗安排的御史带到京城关押待罪的。宋神宗改革,运作大,动静大,一些后进便想通过观皇帝的风向得到提拔重用,他们发现苏轼平时爱对改革提意见,是有名的“反对派”,因此在苏轼的诗里找到了一些讽刺之句,还不一定是讽刺改革的,但他们就以此弹劾苏轼。宋朝的御史和谏官是最有权威的一群人,他们的意见不仅大臣,就是皇帝也经常不得不听。因此,苏轼被抓,就连皇太后说情都不行,关了108天,以贬官处理结束。

很多人都认为苏轼的贬官,是王安石使的绊子,事实并非如此,是皇帝的意见,御史“观风”的结果。从此,苏轼成了改革的反而典型,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就贬苏轼的官,从湖州贬到黄州,再贬到郴州,再到广州,最后贬到茫茫海外的海南昌化,贬了一辈子,最后平反了,却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王安石早苏轼15年去世,苏轼后来的悲惨遭遇,大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因为苏轼是个直性子,讲话不喜欢绕弯子,王安石变法有问题时,他批评变法;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上台,把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全部废除,苏轼又认为有些变法不错,不应该废除。所以,他两边都不讨好,结果两边都开罪了。

苏轼是敬重王安石的,他们的关系一直不错。王安石去世后,朝廷赐他太傅荣誉官衔,苏轼正好在贬官任上被召回,任中书舍人,宋哲宗命他为王安石写《王安石赠太傅制》,苏轼欣然应命,挥笔写就了这篇“制”:

“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从这篇给皇帝代言的制书中,我们一方面可知到王安石去世时止,朝廷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积极的;另一方面,苏轼虽然几度贬官,但他对王安石是敬重是一贯的,否则以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性格,他不会违心写的,而且,这种文字是在违心状态下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王安石在变法后期遭到一些非议后,宋神宗在百般无奈之下,罢免了他的宰相一职,让他以江宁太守之职,到江宁(今江苏南京)休养。解职罢相,心里总会有些不快吧,很多政敌是非常愿意看到这一幕的,泛泛之交也想在记忆中将他抹去,这个时候,苏轼还到江宁特意看望王安石,在那住了七八天,二人天天促膝交谈,俨然莫逆。可见二人关系是非常好的。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这些人虽然已经远去了,但他们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政治,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敬佩,景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苏宁锦
2021-02-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是同僚之间的关系,4个人都是北宋宋神宗及宋哲宗时期的重臣,也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欧阳修发现并提携了苏轼,竞争对手的关系,王安石担任了朝廷的宰相,开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就成为了王安石变法最主要的反对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enzi_wenzi
2021-02-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作为同一时期的四个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四个人还是有一定交集的,简单来说,欧阳修是比王安石、司马光要大一辈的,欧阳修为官主要时期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主要是在宋神宗时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第二十五年春
2021-02-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71
展开全部
王安石和司马光算是欧阳修的门生,不过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从前是知己,不过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保守派,至于苏轼虽然得两人喜欢,但是摇摆不定,墙头草,难怪一生被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