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前,苏军已经死伤几百万了,为什么后来还能对德军反攻?
莫斯科战役,指的就是德军对苏联采取的一系列打击行动以及后来苏联的反守为攻的一场保卫战争。虽说它是一场战争,但他的历史跨度很长,从1941年10月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打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最初的苏联军队对抗德国的“闪电计划”可以说是十分的吃力,德军的推进速度之快、战线覆盖之长完全超出了苏军军事指挥高层的意料。大批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切断了苏联红军的联系,被包了饺子,莫斯科岌岌可危。
德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对于苏联来说是灭顶之灾,稍有不慎就有亡国的风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仍然反败为胜,由原来的防守变为反击,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军事有生力量,也扭转了当时二战的战略风向。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苏军扭转局面,获得反攻的机会的呢?
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提供了很大的喘息时间,足够组织起一切有生力量。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自从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统治后,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在内,对于这样一个不同于自己意识形态的国家多有敌视。
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时候,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决定以苏联为挡箭牌。在1938年,英法就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忍让德国在东欧的一切军事行动,把苏联全盘托出。
苏联方面也做出了紧急的应对措施,1939年8月,同德国秘密协定,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为了维持友好关系,在利益分配上不发生冲突,决定以牺牲波兰为代价,划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起到双赢。
这份条约签订的时候,距离莫斯科战役还有两年的时间。换句话说,德国的野心苏联早已知晓,正是因为这个条约,苏联有两年的时间备战。
二:斯摩梭斯克战斗成功拖住了德军,闪电计划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斯摩梭斯克是当时白俄罗斯的首都,也是德国进攻莫斯科的必经之路。
在德国发起“闪电计划”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之后的战略部署,以最短的时间攻占莫斯科,之后由线到面蔓延开来,这也是此计划的意义。
但想法终归是想法,同年的8月初就已经攻占斯摩梭斯克的德军却遭到了当地游击部队一个多月的顽强抵抗。由于德军不熟悉当地地形,在这场反游击战斗中吃了大亏,一直到9月中旬才彻底消灭反抗部队。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讲究的就是出其不意,这也是“闪电计划”制定的初衷,但这一个月的停滞不前直接导致该计划不能顺利进行,也为后来的莫斯科战役苏军的扭转提供机会。
三:苏联上下全民皆兵。这个时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残酷战斗,苏联发布政令,征召全国民工构筑防御工事。
正如题主所说,在之前的战斗中,苏军伤亡惨重,成年男性比例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万般无奈之下妇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工地上,随处可见苏联妇女的身影,她们像男人一样扛起沙袋水泥,丝毫不敢懈怠。就这样,长二百多英里的维亚兹马防线和一百五十多英里的莫日艾斯克防线修筑成功。
而且,还从东部调遣部队到莫斯科共同参加防御战斗,并在防线外围设置多出伏击点,保证正面的防御战斗和侧翼的伏击共同进行。
四:德军过于轻敌,后援物资准备不充分。前面我们说德国的此次战斗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他们对于自身的作战实力过于自信,在寒流到来之前一定能够攻下莫斯科。
然而实际的情况就是战斗一直进行到冬天,德军没有准备棉服,几十万的军队在暴雪寒风中瑟瑟发抖,武器、车辆、机械被冻住,连续几个月的拉锯战士兵已经透支,受到气候影响物资运输线路被堵。
在没有兵源补充、恶劣的天气、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德军士兵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之后的作战中原有的军事实力已经发挥不出来了。
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斯大林看出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在11月29日下达反攻命令。反攻命令下达之后,德军仍然固执地认为苏联还会保持防守的姿态,但当苏联第30集团军吹响冲锋号的时候,德军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接下来便是苏联全线的推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伊斯特拉、克林、加里宁、沃洛科拉姆斯克等德占区。
直到莫斯科战争结束,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府才认识到原来计划的愚蠢,转而实行持久战的军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