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每一门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
基于学科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建构。落实国家课程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国家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特色学科课程。例如,历史学科以史料支撑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组织、设计、处理历史教材中各章节、各单元、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不能只按教材顺序教学,要打开学科边界,让学生在综合地带进行探究,走向学科内综合。
在真实情境中,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项目,以解决问题为驱动,选取和设计主题,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学习。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分析雾霾的产生、成分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处理措施。该主题引导学生从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意味着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重要渠道。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开展探究性实验,语文学科开展创作活动等。学科活动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精神,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思维,在“做”中验证经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学定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指导学、设计学、提升学、评价学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学习、展示学生学习、交流学生学习、深化学生学习的真正“学堂”。
教学活动实质是学习活动,教学应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学习活动组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学习方式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情感、心智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精神。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先思考、先分析、先自主解决问题;要对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要充分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轻松表达自己的观点,将知识内化于心,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教学上,教师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过程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积极的情感,如乐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等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重智轻情、情智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教师对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只重视学生要学什么,很少考虑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教学上要情感先行,即人有情、课生情、学出情。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世界”,如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学习潜能等。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三是关注学的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了解、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要求,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参与、交往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每个细节入手加强指导,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科学精神。
四是优化学科练习和学业测评。平时的学生练习、作业和测评,往往过于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落实和考查,缺乏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测评的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必须加强基于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学业评价研究,通过优化作业、练习和学业测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基于学科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建构。落实国家课程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国家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特色学科课程。例如,历史学科以史料支撑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组织、设计、处理历史教材中各章节、各单元、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不能只按教材顺序教学,要打开学科边界,让学生在综合地带进行探究,走向学科内综合。
在真实情境中,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项目,以解决问题为驱动,选取和设计主题,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学习。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分析雾霾的产生、成分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处理措施。该主题引导学生从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意味着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重要渠道。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开展探究性实验,语文学科开展创作活动等。学科活动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精神,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思维,在“做”中验证经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学定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指导学、设计学、提升学、评价学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学习、展示学生学习、交流学生学习、深化学生学习的真正“学堂”。
教学活动实质是学习活动,教学应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学习活动组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学习方式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情感、心智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精神。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先思考、先分析、先自主解决问题;要对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要充分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轻松表达自己的观点,将知识内化于心,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教学上,教师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过程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积极的情感,如乐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等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重智轻情、情智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教师对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只重视学生要学什么,很少考虑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教学上要情感先行,即人有情、课生情、学出情。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世界”,如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学习潜能等。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三是关注学的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了解、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要求,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参与、交往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每个细节入手加强指导,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科学精神。
四是优化学科练习和学业测评。平时的学生练习、作业和测评,往往过于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落实和考查,缺乏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测评的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必须加强基于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学业评价研究,通过优化作业、练习和学业测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