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之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
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概率,看你在哪儿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之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
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概率,看你在哪儿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