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什么民俗风情?
2022-09-03
展开全部
西藏民俗文化-简介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