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雨巷》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说是代表作,乃是因为这首诗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但是戴望舒先生自己却并没有将它视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作品,甚至在他自己的编定的诗集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现在,固然不是读诗的年代,但是对于如何读诗还是可以多说两句的。不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乃至一切的文学作品,第一要紧的就是让读者内心升腾起某种情愫,如果不能够做到,就不能随便称自己的文字为文学了。是不是诗歌,不是看它用了多少手法,其中的意象又是从何传承,迢递至今的,而是看这首诗是怎样整个儿地用一种情愫将你围困住,让你久久无法释怀的。
就拿《雨巷》来说,某种意义上是很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不过一种是将自己的寂寥悲凉审美化为故都的风物,一种是将这种情感幻想成为一场雨中的邂逅而已。所以都是属于主观主义的创作。在这种创作之中,外界事物其实不过是内心情感的一个幻想而已,简直是文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如果要用一个大家以为规范的概念来表达的话,这就是象征主义。是文人内心寂寥的象征。
说到文人内心的寂寥有时候未必有什么形而下的原因,常常只是单纯地发自生命的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心忧炭贱愿天寒”之类的悲怆,乃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有具体的指向的。但是闲愁却不是这样的,“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里尔克有诗云:“这时悲哀如江河,铺满大地”。这种闲愁,是来自生命底层最原始的地方,没有具体的指向,但是却又无处无时不在,当你为具体的事物而或喜或悲的时候,它不会出现;而当你闲来无事,腾出空来直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它就会一下子将你包围了。一般的人这种感觉弱一点,叹息一声,也就罢了,但是文人就不会善罢甘休,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番之后,发现上下茫茫都不见,明明有愁,却不知从何而来又不知如何得去,这便特别吸引文人了,为之作诗赋歌也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说,戴望舒的那点惆怅就是没来由的。但正因为没来由,没有具体的定义域,反而具有了普世性。这也是为什么《雨巷》可以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吧。
《雨巷》也是一首男性中心主义的诗。在心中臆想一个女郎从自己的身边飘过,又用着动人的眼光投射了过来,这是许多男人都会有的臆想的画面。不过在这首诗里面,有的不是雄性的征服,而是幻想自己忧郁的气质将擦肩而过的女郎吸引,这又是羸弱男人容易有的幻想。这首诗即以意蕴而言恐怕也就是这些了。不过,《雨巷》妙处在于为一种情感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承载物——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首先丁香是与雨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愁怨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丁香空结雨中愁),第二丁香是清幽淡雅的(这符合文人的审美习性),第三丁香又是小巧玲珑的(适合怜惜和揽之入怀,以体现男性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贴切地符合一个羸弱善感的男诗人的心怀的了。——一个作品能够道出那种人人(或者是部分人)心中有笔底无的东西,就是一种成功了。而《雨巷》做到了。
《雨巷》当然也是具有所谓古典主义审美精神的诗。《拉奥孔》的作者莱辛是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最好的表达者,按照他的概括,美,就是对于情感的节制。不让情感泛滥,而以一种精神的力量控制住它,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雨巷》中“我”之与那个姑娘的邂逅,只在擦肩而过时一注叹息的目光而已,女郎没有为“我”而停留,“我”也未曾执着地去追寻,就让情感停留在了那个时间空间交汇的一点上。世俗地看这是诗人的懦弱,审美地看则是一种精神的控制。欲说还休之际,琵琶声停欲语迟之时都是审美达到最高潮的时候。
当然,《雨巷》实在是一首虚幻的诗,因为所有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在现实之中,开头就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最后则是“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从头到尾不过一场春梦,而且是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而已。这是一个精神羸弱而细腻的男人,闲愁满布之时的一个幻象。
我想戴望舒那时的精神一定正在生着很严重的肺结核吧。《雨巷》正是他吐了半口血之后恹恹的梦话。
现在,固然不是读诗的年代,但是对于如何读诗还是可以多说两句的。不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乃至一切的文学作品,第一要紧的就是让读者内心升腾起某种情愫,如果不能够做到,就不能随便称自己的文字为文学了。是不是诗歌,不是看它用了多少手法,其中的意象又是从何传承,迢递至今的,而是看这首诗是怎样整个儿地用一种情愫将你围困住,让你久久无法释怀的。
就拿《雨巷》来说,某种意义上是很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不过一种是将自己的寂寥悲凉审美化为故都的风物,一种是将这种情感幻想成为一场雨中的邂逅而已。所以都是属于主观主义的创作。在这种创作之中,外界事物其实不过是内心情感的一个幻想而已,简直是文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如果要用一个大家以为规范的概念来表达的话,这就是象征主义。是文人内心寂寥的象征。
说到文人内心的寂寥有时候未必有什么形而下的原因,常常只是单纯地发自生命的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心忧炭贱愿天寒”之类的悲怆,乃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有具体的指向的。但是闲愁却不是这样的,“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里尔克有诗云:“这时悲哀如江河,铺满大地”。这种闲愁,是来自生命底层最原始的地方,没有具体的指向,但是却又无处无时不在,当你为具体的事物而或喜或悲的时候,它不会出现;而当你闲来无事,腾出空来直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它就会一下子将你包围了。一般的人这种感觉弱一点,叹息一声,也就罢了,但是文人就不会善罢甘休,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番之后,发现上下茫茫都不见,明明有愁,却不知从何而来又不知如何得去,这便特别吸引文人了,为之作诗赋歌也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说,戴望舒的那点惆怅就是没来由的。但正因为没来由,没有具体的定义域,反而具有了普世性。这也是为什么《雨巷》可以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吧。
《雨巷》也是一首男性中心主义的诗。在心中臆想一个女郎从自己的身边飘过,又用着动人的眼光投射了过来,这是许多男人都会有的臆想的画面。不过在这首诗里面,有的不是雄性的征服,而是幻想自己忧郁的气质将擦肩而过的女郎吸引,这又是羸弱男人容易有的幻想。这首诗即以意蕴而言恐怕也就是这些了。不过,《雨巷》妙处在于为一种情感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承载物——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首先丁香是与雨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愁怨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丁香空结雨中愁),第二丁香是清幽淡雅的(这符合文人的审美习性),第三丁香又是小巧玲珑的(适合怜惜和揽之入怀,以体现男性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贴切地符合一个羸弱善感的男诗人的心怀的了。——一个作品能够道出那种人人(或者是部分人)心中有笔底无的东西,就是一种成功了。而《雨巷》做到了。
《雨巷》当然也是具有所谓古典主义审美精神的诗。《拉奥孔》的作者莱辛是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最好的表达者,按照他的概括,美,就是对于情感的节制。不让情感泛滥,而以一种精神的力量控制住它,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雨巷》中“我”之与那个姑娘的邂逅,只在擦肩而过时一注叹息的目光而已,女郎没有为“我”而停留,“我”也未曾执着地去追寻,就让情感停留在了那个时间空间交汇的一点上。世俗地看这是诗人的懦弱,审美地看则是一种精神的控制。欲说还休之际,琵琶声停欲语迟之时都是审美达到最高潮的时候。
当然,《雨巷》实在是一首虚幻的诗,因为所有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在现实之中,开头就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最后则是“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从头到尾不过一场春梦,而且是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而已。这是一个精神羸弱而细腻的男人,闲愁满布之时的一个幻象。
我想戴望舒那时的精神一定正在生着很严重的肺结核吧。《雨巷》正是他吐了半口血之后恹恹的梦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