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72天,12.22仁者爱人
展开全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72天
原文阅读: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讲解:
樊迟请教什么是仁道。孔子说:“爱人。”樊迟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道人的好坏。”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奸邪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多么有意义的话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启发思考:
本章特别有名,也是个经典的教学案例。《论语》里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中,樊迟三次问仁,两次兼问知。不同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不一样,乃因材施教;同一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亦有不同回答。虽然是同人同问,但是问的时机、背景不一样,孔子做出不同回答,对弟子的启发和引导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其“循循然善诱人”,不仅针对不同学生,而且针对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情,这是更精细高深的因材施教。
这次樊迟“问仁”,孔子直接回答“爱人”,有下定义的性质。与别处的解释相比,最为明确、直接了当,简明扼要,也成为后来理解仁引用率最高的解释。
仁,向内体现为个体的修养、情感态度,向外表现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爱人是指人与人之间应当互亲互爱,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基本涵盖了孔子之仁的主旨,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的总纲。
樊迟接着“问知”,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弄明白。孔子进一步提示樊迟具体的办法“举直而错诸枉”。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明察彻识,需要选拔任用贤才,罢黜邪曲之人,在选拔任用人才的事情中来体现智。
樊迟还是不解,出来后向子夏请教,既反映了樊迟的悟性不够高,又体现了樊迟的好学和务实。
子夏博学多识、立刻领悟到老师的话涵义丰富。能爱护他人、了解他人,这既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又是为政的大纲,立刻举例帮助樊迟理解夫子的教诲。
子夏讲了两个“举直错诸枉”的例子,一个是舜选拔皋陶(yáo),一个是汤选拔伊尹。历史上,皋陶对于舜帝治理天下所起的作用,伊尹辅佐商汤治理天下的作用,有目共睹,天下共闻。
特别是伊尹,在商汤死后辅佐幼主太甲。太甲不仁,不遵守商汤传下的政策。伊尹竟然将太甲软禁了三年,让他悔过。太甲真心悔过后,伊尹又亲自去迎驾,还政于他。最终太甲成了一代明君。这一段君臣传奇,更超过周公辅佐成王的程度。伊尹成为托孤辅政的完美表率。而商汤能将儿子江山托付给他,可见其知人之明。
子夏用举例的方法做出生动的阐释,也揭示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蕴含着仁和智的融通。仁者爱人,一定会为人做善事而生智。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为例,其智表现为伯乐相马、慧眼识才,其仁心表现为重用贤人、以利天下。而智之所用,所以成仁。“不仁者远矣”,是因为胸怀道义、襟怀坦荡的公正之气充满社会,斯仁至矣。
识人用贤,无论是大到国家治理,还是小到团队管理,用人都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有人说,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这种智慧确实不容易学到,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的。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72天
原文阅读: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讲解:
樊迟请教什么是仁道。孔子说:“爱人。”樊迟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道人的好坏。”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奸邪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多么有意义的话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启发思考:
本章特别有名,也是个经典的教学案例。《论语》里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中,樊迟三次问仁,两次兼问知。不同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不一样,乃因材施教;同一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亦有不同回答。虽然是同人同问,但是问的时机、背景不一样,孔子做出不同回答,对弟子的启发和引导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其“循循然善诱人”,不仅针对不同学生,而且针对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情,这是更精细高深的因材施教。
这次樊迟“问仁”,孔子直接回答“爱人”,有下定义的性质。与别处的解释相比,最为明确、直接了当,简明扼要,也成为后来理解仁引用率最高的解释。
仁,向内体现为个体的修养、情感态度,向外表现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爱人是指人与人之间应当互亲互爱,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基本涵盖了孔子之仁的主旨,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的总纲。
樊迟接着“问知”,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弄明白。孔子进一步提示樊迟具体的办法“举直而错诸枉”。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明察彻识,需要选拔任用贤才,罢黜邪曲之人,在选拔任用人才的事情中来体现智。
樊迟还是不解,出来后向子夏请教,既反映了樊迟的悟性不够高,又体现了樊迟的好学和务实。
子夏博学多识、立刻领悟到老师的话涵义丰富。能爱护他人、了解他人,这既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又是为政的大纲,立刻举例帮助樊迟理解夫子的教诲。
子夏讲了两个“举直错诸枉”的例子,一个是舜选拔皋陶(yáo),一个是汤选拔伊尹。历史上,皋陶对于舜帝治理天下所起的作用,伊尹辅佐商汤治理天下的作用,有目共睹,天下共闻。
特别是伊尹,在商汤死后辅佐幼主太甲。太甲不仁,不遵守商汤传下的政策。伊尹竟然将太甲软禁了三年,让他悔过。太甲真心悔过后,伊尹又亲自去迎驾,还政于他。最终太甲成了一代明君。这一段君臣传奇,更超过周公辅佐成王的程度。伊尹成为托孤辅政的完美表率。而商汤能将儿子江山托付给他,可见其知人之明。
子夏用举例的方法做出生动的阐释,也揭示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蕴含着仁和智的融通。仁者爱人,一定会为人做善事而生智。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为例,其智表现为伯乐相马、慧眼识才,其仁心表现为重用贤人、以利天下。而智之所用,所以成仁。“不仁者远矣”,是因为胸怀道义、襟怀坦荡的公正之气充满社会,斯仁至矣。
识人用贤,无论是大到国家治理,还是小到团队管理,用人都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有人说,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这种智慧确实不容易学到,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