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 我来答
青柠姑娘17
2022-05-22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4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5万
展开全部
(摄于1976年9月18日上午)

去年秋末冬初,一个“秋阴不散霜飞晚”的日子,我怀着久别重逢的心情重游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中共衡南县云市公社委员会旧址。

沿着清澈见底的水渠(由原来一条小溪改建而成)步行几十米,站在小溪的石板桥上举目前望,几幢久经风雨而显得陈旧的红砖青瓦楼房立刻扑入眼眸,撞击我的心坎,震撼我的心灵,飞动我的思绪。

四十多年的沧桑岁月,让这些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房子已变得物是貌非。房屋虽然陈旧,有些墙壁也已经剥落、破烂不堪,一派人去楼空的景象横在眼前,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此时我的心里没有愁,却有一种光阴似箭的感慨。在我的心中,对于它的忆念之情和亲切之感却不曾老去,而倒像一九七六年初秋,我从河市大队调到公社做文化辅导站辅导员的第一天那样地感到新鲜和亲切。

正前方的一排房屋原是公社办公室、信用社、派出所、植保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办公室。与它成犄角相接的一栋楼房共有三层,一楼是食堂和厨房,二楼和三楼是公社干部的住房。与之相对的右边一栋灰白色墙壁的建筑物,其顶部和门窗都呈弧形,这就是公社经常召开大会的地方——礼堂。仰首而望,正面上方的“礼堂”二字还隐约可辨。礼堂的内部结构是仿照客运列车的车厢设计和建造而成的。我第一次进去时,仿佛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车厢内。房顶的灯、两侧的窗户、凳子的陈列,等等,几乎都按照客运列车车厢内的样式陈设。如此设计和建造,据说是因为它具有乘着时代的列车,沿着 社会 主义大道奔向前方的寓意。

我的卧室就在面对礼堂中间的第一间——一间约十二平米的方形房间。这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远比我后来在广东梅田矿务局八矿子弟学校当教师时那不足九平米的楼梯间(卧室)好多了。礼堂右边的那一间较宽敞的就是公社的总机室。那里有一台用作接听县区电话和转达、接通各大队电话的二十门立式话务机,还有一个供话务员休息的床铺。当时,作为“编外”的工作人员,我除了负责文化站的工作外,还配合话务员小罗看守总机(接听和转接电话),总之,哪里的工作人手短缺,我就去补位帮忙。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小罗,还有线路员小刘在这个工作兼休息的房间里不知度过多个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夜晚。夜深了,没有电话的时候,我们谈天说地,天南海北地 “乱扯”、“胡诌”、开起不便在公众场合开的玩笑;谈人生、 社会 和时事政治;谈各自所读过的书籍的体会和感想;有时,没有电话接听和转接的时候,我们便和远隔十多公里外的区(公社的上级部门,县的派出机构)话务员罗大姐在电话里聊天。记得有一次聊天中,她给我们讲起她夜游的情况,我听后感到十分惊奇而又为她担惊受怕。她的声音很甜美。说起夜游的经过,就好像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神秘而动人的故事。然而,对于罗大姐,我仅仅是闻其声,未见其人,因为我在公社工作才四个月时间。现在想来,那甜美而温婉的声音还隐约地萦绕耳际。几乎每个夜晚过了十点半,我才从总机室回到自己的房间,看一会书,然后睡觉,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从前面宽阔的平地上走过一条约十来米的斜坡便来到了一个200平米的操场。

站在操场中央,思绪随即翻滚起来,情不自禁地穿越到四十四年前的九月;想起在毛主席逝世后的日子里,我们夜以继日地采集花圈,悬挂挽联,布置灵堂的经过;想起九月十七日下午,也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刚刚完成在哀乐声中庄重而严肃、绕着花圈默默地走正步的悼念形式的排练后,公社阳秘书把我叫到一旁说:“公社党委决定,明天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悼词由你撰写,务必在明天上午交给我……”当晚,我含泪伏案赶写悼词的心情至今难忘;想起那个多事之秋的一九七六年和那个九月十八日下午难忘的情景,脑海里一下子便浮现当时公社“沉痛悼念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万人追悼大会的场景。

追悼会开始前,朔风瑟瑟,太阳在薄薄的云层里时隐时现,热力不减。快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礼堂里、走廊里、操场上、操场下面的平地上、附近的田埂上,凡是能立足的地方,人们都见缝插针般的拥挤着、人挨人地站着。到处都是站立着的人们,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当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时,气温又即刻上升,参加会议的人们热得满头大汗,有的衬衣都湿透了。我惊奇地发现,这人山人海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打伞,也没有一个人戴草帽。大家都把随身带来的伞和草帽揣在手里。每个人的表情都非常的凝重。在连绵不断的哀乐声中,人们在静静地等待着一个庄严、肃穆的时刻到来。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风还在吹,太阳被移动的云层遮住了,炎热暂时有了稍解。哀乐停了下来。紧接着,就传来了首都北京追悼会的实况广播。不一会,高音喇叭里一齐响起了火车、 汽车 、船舶等等的鸣笛声。那声音好像从天安门广场出发,越过祖国的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弥漫环宇,直达每一个中华儿女之耳,直抵各族人民之心,暨感天地、泣鬼神,又足以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为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的离去而动容、潸然泪下。

人们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聆听着充满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之情的悼词。

会场里一片肃静。我站在当作临时灵堂的礼堂门口,面对着前面密密麻麻的花圈,望着悬挂毛主席遗像和黑底白字的一条条大幅挽幛,悲恸之情一下子涌上心来。

我听见了旁边的抽泣声。一位六十开外的老人一边揩着脸上的泪水,一边哽咽着:

“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了,今后,我们——贫下中农——靠谁呀,怎么过啊……”

太阳不时地从云层里钻出来,射出强烈而灼热的光芒。依旧没有人撑伞,也没有人戴草帽,人们就这样地站着,听着。有的社员热得实在不行了,就靠着别人的肩膀站着,坚持聆听北京追悼大会的现场实况广播。

北京追悼会的现场实况广播一结束,公社便举行了追悼会。罗成东书记代表公社党委,代表公社一万三千多贫下中农致悼词。他的语调沉重,语速较慢,语音时高时低,有时甚至哽咽,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直达每一个与会者的内心,深沉地表达了广大贫下中农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怀念之情。不到八分钟的悼词被原是县公安局长的罗成东书记念得声情兼具,悲从中来,感人至深。当时,我发现,我连夜赶出来的那篇不到二千字的悼词公社竟没有做一个字的改动。

追悼大会结束的时候,很多社员群众并没有马上散去,他们含着眼泪涌向灵堂里瞻仰毛主席的巨幅遗像,并向伟大领袖的遗像深深地鞠躬……

下午四时半许,人们渐渐地离开会场。

云散了,阳光照着大地,也照着公社大院的屋宇和我脚下的操场……

我从忆念中回过神来,不禁心旌摇动,满是感慨。

十月的湘南,天气开始渐渐转凉。连日的绵绵阴雨刚停下脚步,寒凉的西北风便接踵而至,给人以秋后寒意最浓的感觉。

我从长满草木的操场移步走到小溪的的石板桥上,目光不停地环视四周。

四十四年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给了我许多知识和宝贵的阅历,平添了一段挥之不去的心路历程。虽然我在衡南县云市公社只待了短短的四个月,但我觉得,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并不与在这个地方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往事,特别是那些铭心刻骨、感动肺腑的往事随着时光流转也许会渐行渐远,成为“过往”,但在记忆深处却不会缥缥缈缈地捉摸不定,不会永远消失。

往事,并不如烟。

(图片第二 第十摄于2020年11月29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