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统治者要强调以孝治天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喜欢翻看一些旧书,相互佐证之下,倒也别有一番乐趣。
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曹丕宴请群臣,酒到酣处,向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和你爹同时得了一种怪病,你手里仅有一粒救命药丸,这个时候你应该给谁呢?”
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男人最痛恨的一类问题,只不过这次将“媳妇”换成了皇帝,将“妈”换成了“爹”,将“掉进河里”换成了“得了怪病”。如果回答不好,弄不好是要杀头的,所以问题也就更加棘手了。出乎意料的是,彼时很多大臣的回答都是:“当然救我父亲!”,弄的曹丕很没面子。
看到此处时,我一直在想,当时的大臣是真的很孝顺吗?难道他们不怕掉脑袋?后来慢慢去翻阅其它资料,才逐渐明白其中道理。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秦代,都非常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在尊老敬老方面,慢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从汉代开始,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三纲五常”慢慢成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将"以孝治天下"作为维护自己封建帝制的治国纲领,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个例,元朝因为是游牧民族建立,父子依附关系相对较弱,对农耕文明产生的孝道自然不会适应,以孝治国的理念在元朝基本没有得到实践。
“忠”、“孝”是是我国古代两大最重要的道德观念。我们常讲天、地、君、亲、师,从国家意识层面上来说,忠理应放在孝之前,然而在我国古代很多时期却形成了忠孝倒错的局面,就连统治者也大力宣扬“孝先于忠”的观念,把“孝”摆在了百善之首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她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就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这话说的很中肯。我国古代的不少朝代大多是叛乱中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以朱明王朝为例,如果朱元璋倡导忠,他首先就是最不忠的一个,所以从皇帝到百姓,谁也没有底气去主张“忠”字治天下。毕竟无论哪个朝代,占大多的都是升斗小民,忠离自己太远,孝反而更接地气,更容易去践行落实。
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曹丕宴请群臣,酒到酣处,向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和你爹同时得了一种怪病,你手里仅有一粒救命药丸,这个时候你应该给谁呢?”
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男人最痛恨的一类问题,只不过这次将“媳妇”换成了皇帝,将“妈”换成了“爹”,将“掉进河里”换成了“得了怪病”。如果回答不好,弄不好是要杀头的,所以问题也就更加棘手了。出乎意料的是,彼时很多大臣的回答都是:“当然救我父亲!”,弄的曹丕很没面子。
看到此处时,我一直在想,当时的大臣是真的很孝顺吗?难道他们不怕掉脑袋?后来慢慢去翻阅其它资料,才逐渐明白其中道理。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秦代,都非常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在尊老敬老方面,慢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从汉代开始,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三纲五常”慢慢成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将"以孝治天下"作为维护自己封建帝制的治国纲领,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个例,元朝因为是游牧民族建立,父子依附关系相对较弱,对农耕文明产生的孝道自然不会适应,以孝治国的理念在元朝基本没有得到实践。
“忠”、“孝”是是我国古代两大最重要的道德观念。我们常讲天、地、君、亲、师,从国家意识层面上来说,忠理应放在孝之前,然而在我国古代很多时期却形成了忠孝倒错的局面,就连统治者也大力宣扬“孝先于忠”的观念,把“孝”摆在了百善之首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她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就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这话说的很中肯。我国古代的不少朝代大多是叛乱中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以朱明王朝为例,如果朱元璋倡导忠,他首先就是最不忠的一个,所以从皇帝到百姓,谁也没有底气去主张“忠”字治天下。毕竟无论哪个朝代,占大多的都是升斗小民,忠离自己太远,孝反而更接地气,更容易去践行落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