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如何帮助来访者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虽然我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声称“心理咨询对我没有用”“心理咨询无效”的学生来访者和家长,但是我依然十分肯定的是,心理咨询工作效果显著。这也是推动我不断钻研、学习和前进的重要动力。是的,我的工作非常专业且很有价值。
新的关系建立,心理支持资源的寻求与探索,给来访者安全、稳定的支持。走进我们咨询室的来访者95%以上都是自主预约的。这样的主动求助是一种新的尝试、探索和挑战。在来主动求助来访者中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直接走进办公区域直接在开放的办公场合预约,有的直接打电话预约,有的通过专门QQ号预约,有的通过心理邮箱预约。选择不同的预约方式也可以看到来访者的心理功能。最终我们通过引导、沟通,慢慢实现线下面谈。其实,从沟通的开始,关系就开始建立了。
在这段关系中,来访除了遵守咨询设置等义务之外,几乎是在享受服务的过程。坐在精心布置的咨询室,面对一个会帮我保密的咨询师,倾倒情绪,咨询师尝试努力接住你、托住你。在形容咨访关系的各种比喻中我比较认同其中两种。一种是,把咨询师形容为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可以装下来访的情绪和过往;另一种是把咨询师形容为一个拐杖,在来访者爬坡的过程中可以找一根拐杖,等顺利爬过这个坡就可以扔下拐杖,自己行走。咨访关系逐渐建立的过程,是来访者检验自我功能、寻求支持、自我修复的过程。
我和我的大部分来访者都有一种默契,双方都在足够安全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工作,进入状态会更快一些。但是咨访关系建立到咨访同盟形成往往要经历4~10次的稳定咨询过程,如果一周见一次面,那就是1个月-2个半月,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在学校环境中,20次及以上的稳定来访者也是可遇不可求。换一个角度,一个来访愿意定期走进咨询室,已经说明了咨询对他的帮助。咨访关系本身即是最好的疗愈。
现实情况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检验”和“试探”你的来访者。导致来访者会想要检验、试探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的是病理性的,有的是人格问题导致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机制”。来访在尝试真正打开自己的之前内心是不确定甚至是没底的、恐慌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咨询师的试探与检验也是无意识的。咨询师如果能够时常保持觉察,及时经受住考验,也许就能过关。
有一个男孩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开门与咨询师四目相对的一刹那就递上一块香喷喷面包与咨询师共享。作为咨询师,你接受还是拒绝?这可能对咨询师来说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考验。不同的咨询师应对方式一定也不一样,背后的理论支撑也不尽相同。拒绝的咨询师说,要努力维持边界,也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边界感;接受的咨询师说,这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我的选择是接受,当着来访者的面吃下这片面包。其实在正式与来访者见面之前,通过预约过程的沟通,初始访谈的过程,我们对个案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拒绝与接收可能还要看咨询师的理论背景和对来访者的把握。听起来有点像在“博弈”或者是“碰运气”,我当下的感受是这篇面包更像是咨访关系的“入场券”。
来访者在咨询中倾倒情绪,家校沟通形成新的转机。除了咨询师外,咨询室里最重要的物件要数纸巾盒和垃圾桶了。咨询室里我见得最多的情绪是悲伤。一个女孩第一次走进咨询室,刚开始说几句话眼泪就像断了线一样。她特别努力地克制自己,以致于嘴角的肌肉拼命抖动。她说的很少,眼泪说的更多。她的绝望来自高控制的父母。她不相信咨询能改变什么。时隔一个月之后,我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她做了一个梦,梦里父母形影不离,令她窒息,惊醒后就想给我打电话。可能是这个梦太可怕,让她燃起了改变的斗志。在她把妈妈电话发给我之后,我和她的妈妈开始沟通。咨询中,新的机会,新的调整,新的变化,只有一个系统的调整,协同合作,形成新的系统模式,协助来访调整、成长。一个系统的调整,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咨询师受挫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是但凡有效,我们会坚持去做。争取一切有利资源,检验有害资源,推动、协助来访自我成长的动力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这些工作要求助人者坚守职业伦理、工作边界,时常保持觉察,即使不能越挫越勇,至少也是初心不改。
共情,在场,真诚一致,稳定,陪伴,坚持,敏锐和觉察,这些本身就蕴藏着巨大能量,也是滋养来访者的重要泉源。与你共勉。
新的关系建立,心理支持资源的寻求与探索,给来访者安全、稳定的支持。走进我们咨询室的来访者95%以上都是自主预约的。这样的主动求助是一种新的尝试、探索和挑战。在来主动求助来访者中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直接走进办公区域直接在开放的办公场合预约,有的直接打电话预约,有的通过专门QQ号预约,有的通过心理邮箱预约。选择不同的预约方式也可以看到来访者的心理功能。最终我们通过引导、沟通,慢慢实现线下面谈。其实,从沟通的开始,关系就开始建立了。
在这段关系中,来访除了遵守咨询设置等义务之外,几乎是在享受服务的过程。坐在精心布置的咨询室,面对一个会帮我保密的咨询师,倾倒情绪,咨询师尝试努力接住你、托住你。在形容咨访关系的各种比喻中我比较认同其中两种。一种是,把咨询师形容为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可以装下来访的情绪和过往;另一种是把咨询师形容为一个拐杖,在来访者爬坡的过程中可以找一根拐杖,等顺利爬过这个坡就可以扔下拐杖,自己行走。咨访关系逐渐建立的过程,是来访者检验自我功能、寻求支持、自我修复的过程。
我和我的大部分来访者都有一种默契,双方都在足够安全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工作,进入状态会更快一些。但是咨访关系建立到咨访同盟形成往往要经历4~10次的稳定咨询过程,如果一周见一次面,那就是1个月-2个半月,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在学校环境中,20次及以上的稳定来访者也是可遇不可求。换一个角度,一个来访愿意定期走进咨询室,已经说明了咨询对他的帮助。咨访关系本身即是最好的疗愈。
现实情况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检验”和“试探”你的来访者。导致来访者会想要检验、试探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的是病理性的,有的是人格问题导致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机制”。来访在尝试真正打开自己的之前内心是不确定甚至是没底的、恐慌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咨询师的试探与检验也是无意识的。咨询师如果能够时常保持觉察,及时经受住考验,也许就能过关。
有一个男孩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开门与咨询师四目相对的一刹那就递上一块香喷喷面包与咨询师共享。作为咨询师,你接受还是拒绝?这可能对咨询师来说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考验。不同的咨询师应对方式一定也不一样,背后的理论支撑也不尽相同。拒绝的咨询师说,要努力维持边界,也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边界感;接受的咨询师说,这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我的选择是接受,当着来访者的面吃下这片面包。其实在正式与来访者见面之前,通过预约过程的沟通,初始访谈的过程,我们对个案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拒绝与接收可能还要看咨询师的理论背景和对来访者的把握。听起来有点像在“博弈”或者是“碰运气”,我当下的感受是这篇面包更像是咨访关系的“入场券”。
来访者在咨询中倾倒情绪,家校沟通形成新的转机。除了咨询师外,咨询室里最重要的物件要数纸巾盒和垃圾桶了。咨询室里我见得最多的情绪是悲伤。一个女孩第一次走进咨询室,刚开始说几句话眼泪就像断了线一样。她特别努力地克制自己,以致于嘴角的肌肉拼命抖动。她说的很少,眼泪说的更多。她的绝望来自高控制的父母。她不相信咨询能改变什么。时隔一个月之后,我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她做了一个梦,梦里父母形影不离,令她窒息,惊醒后就想给我打电话。可能是这个梦太可怕,让她燃起了改变的斗志。在她把妈妈电话发给我之后,我和她的妈妈开始沟通。咨询中,新的机会,新的调整,新的变化,只有一个系统的调整,协同合作,形成新的系统模式,协助来访调整、成长。一个系统的调整,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咨询师受挫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是但凡有效,我们会坚持去做。争取一切有利资源,检验有害资源,推动、协助来访自我成长的动力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这些工作要求助人者坚守职业伦理、工作边界,时常保持觉察,即使不能越挫越勇,至少也是初心不改。
共情,在场,真诚一致,稳定,陪伴,坚持,敏锐和觉察,这些本身就蕴藏着巨大能量,也是滋养来访者的重要泉源。与你共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