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镇江金山寺的诗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关于镇江金山寺宝塔的诗句
关于镇江金山寺宝塔的诗句 1.寻找15首左右关于镇江的古诗词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2.描述金山寺的句子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
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3.关于金山的诗句
登镇江金山 潮平水阔两岸齐,雄风雾列远山迷。
登临金山添豪气,江天尽揽入画题。访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留玉阁 文 / 曲槐 好个八风吹不动, 禅师一纸寺中来。
秃头无坐锋芒露, 留玉阁前步步回。题润州金山寺 (唐)张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说明]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一生未做过官,人称张处士。
他初离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所贬抑,逐至淮南。
最后隐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卒于宣宗大中年间。杜牧曾赠诗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五律描写了独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归山和游览借宿的生活,清新洒脱,流畅自然。特别是五、六两句明白如话而又十分工切。
题金山寺 (唐)孙 鲂 山载江心寺,鱼龙是四邻。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题咏处,流响更无人? [说明] 孙鲂,字伯鱼,唐南昌人。
《题金山寺》有意识地与张祜同题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写了金山寺的雄伟景象,末两句显示了作者的自负。
送识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 (宋)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说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名臣,文学家。这首诗气派阔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两句,气势雄浑。
上人为和尚的尊称。识是僧名中的一个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说明] 秦观(1049—1100),北宋文学家,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
这首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 瓜洲夜泊 (清)郑 燮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说明]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镇江金、焦二山读书作画。此诗写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诗情画意,历历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说明] 王湾,唐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
作者客游在外,经过北固山下时作此诗,通过写景抒发了新春思乡之情,此诗在当时很有名。 采桑子--润洲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宋)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多景楼宴会遇友的情景。
写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上阕连用四个“多”字,语如贯珠;下阕听琵琶助兴,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张玉书 古桧祠堂久寂寥,净名遗筑倚山椒。槛前碑版留三国,树杪江声咽六朝。
草复大堤春试马,雨余多景暮归樵。可怜万井炊烟里,鹅鹳军声响丽谯。
[说明] 张玉书(1642—1711),江苏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镇江市南门大街张家巷内。顺治进士。
康熙时为相二十多年,世称京江相国。诗中写北固山的荒凉景象,遗迹模糊,寒潮呜咽,万户炊烟,五夜更声都足以引人遐思。
题鹤林寺壁 (唐)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说明] 李涉,字清溪,洛阳人。唐宪宗时,曾贬官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太和中,任太学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这首诗写作者为官不得志,终日如醉如梦,忽觉春光已尽,勉强登山游览,可惜花事阑珊,无春可寻。偶然经过竹院,与山僧闲谈,感到在纷扰社会中,暂得半日清闲,心情也很娱悦。
梦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说明] 戴守梧,字桐荪,清同治时人,丹徒县廪生。资敏学博,年少即成《禹贡注》。
二十多岁即去世,有《陈箧集》。此诗是其《京口竹枝词》中的一首。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写得情景并佳,恰到好处。
4.小学二年级写的金山寺的诗
金山为江南胜景之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本在长江中,清末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
山上有洞泉寺塔等名胜,其中以金山寺最为壮观。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临此寺,即景抒怀。
这首散曲写的就是作者登上金山寺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并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作者曾作过镇江府判,对镇江一带的风光山水颇为熟悉。
作者没有孤立地就山写山,就寺写寺,而是依旧紧紧抓住山立江水中的特征来写。金山寺倒映江中,山与水连在一起,楼台上下相互映照。
山在水中,水在山上,宛若一派仙境。因此能将这首《题金山寺》写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不是登临金山,只是乘船经过,因此能够远眺,能够纵览,能够从浩浩长江的广阔背景上,从山与水、山与云、山水与楼台的种种关系上写出金山景色的诗情画意,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情的感染。
5.镇江金山寺里塔是什么塔
镇江金山寺里的塔叫慈寿塔,是为纪念慈禧太后生日,于原来塔上重建而成。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太平军之手。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关于镇江金山寺宝塔的诗句 1.寻找15首左右关于镇江的古诗词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2.描述金山寺的句子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
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3.关于金山的诗句
登镇江金山 潮平水阔两岸齐,雄风雾列远山迷。
登临金山添豪气,江天尽揽入画题。访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留玉阁 文 / 曲槐 好个八风吹不动, 禅师一纸寺中来。
秃头无坐锋芒露, 留玉阁前步步回。题润州金山寺 (唐)张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说明]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一生未做过官,人称张处士。
他初离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所贬抑,逐至淮南。
最后隐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卒于宣宗大中年间。杜牧曾赠诗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五律描写了独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归山和游览借宿的生活,清新洒脱,流畅自然。特别是五、六两句明白如话而又十分工切。
题金山寺 (唐)孙 鲂 山载江心寺,鱼龙是四邻。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题咏处,流响更无人? [说明] 孙鲂,字伯鱼,唐南昌人。
《题金山寺》有意识地与张祜同题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写了金山寺的雄伟景象,末两句显示了作者的自负。
送识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 (宋)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说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名臣,文学家。这首诗气派阔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两句,气势雄浑。
上人为和尚的尊称。识是僧名中的一个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说明] 秦观(1049—1100),北宋文学家,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
这首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 瓜洲夜泊 (清)郑 燮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说明]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镇江金、焦二山读书作画。此诗写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诗情画意,历历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说明] 王湾,唐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
作者客游在外,经过北固山下时作此诗,通过写景抒发了新春思乡之情,此诗在当时很有名。 采桑子--润洲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宋)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多景楼宴会遇友的情景。
写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上阕连用四个“多”字,语如贯珠;下阕听琵琶助兴,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张玉书 古桧祠堂久寂寥,净名遗筑倚山椒。槛前碑版留三国,树杪江声咽六朝。
草复大堤春试马,雨余多景暮归樵。可怜万井炊烟里,鹅鹳军声响丽谯。
[说明] 张玉书(1642—1711),江苏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镇江市南门大街张家巷内。顺治进士。
康熙时为相二十多年,世称京江相国。诗中写北固山的荒凉景象,遗迹模糊,寒潮呜咽,万户炊烟,五夜更声都足以引人遐思。
题鹤林寺壁 (唐)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说明] 李涉,字清溪,洛阳人。唐宪宗时,曾贬官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太和中,任太学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这首诗写作者为官不得志,终日如醉如梦,忽觉春光已尽,勉强登山游览,可惜花事阑珊,无春可寻。偶然经过竹院,与山僧闲谈,感到在纷扰社会中,暂得半日清闲,心情也很娱悦。
梦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说明] 戴守梧,字桐荪,清同治时人,丹徒县廪生。资敏学博,年少即成《禹贡注》。
二十多岁即去世,有《陈箧集》。此诗是其《京口竹枝词》中的一首。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写得情景并佳,恰到好处。
4.小学二年级写的金山寺的诗
金山为江南胜景之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本在长江中,清末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
山上有洞泉寺塔等名胜,其中以金山寺最为壮观。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临此寺,即景抒怀。
这首散曲写的就是作者登上金山寺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并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作者曾作过镇江府判,对镇江一带的风光山水颇为熟悉。
作者没有孤立地就山写山,就寺写寺,而是依旧紧紧抓住山立江水中的特征来写。金山寺倒映江中,山与水连在一起,楼台上下相互映照。
山在水中,水在山上,宛若一派仙境。因此能将这首《题金山寺》写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不是登临金山,只是乘船经过,因此能够远眺,能够纵览,能够从浩浩长江的广阔背景上,从山与水、山与云、山水与楼台的种种关系上写出金山景色的诗情画意,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情的感染。
5.镇江金山寺里塔是什么塔
镇江金山寺里的塔叫慈寿塔,是为纪念慈禧太后生日,于原来塔上重建而成。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太平军之手。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