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 我来答
谦逊还清新的小萨摩耶9063
2022-06-18 · TA获得超过7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5万
展开全部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欢迎阅读!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2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不刻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成长过来的。

从小听父母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们三兄妹,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从小到大,我家就像专门聚会的地方,一闲下来大家都跑我家来聊天。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不仅会治病,还会干各种活。在我小时,家里比较贫困,父母的勤劳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在父母的年代,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父亲是家里的老大,整个家里的重担就落在父母亲身上。繁重的劳动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里的兄弟姐妹结婚都是父母亲操办的,爷爷奶奶的重担就少了。最后在爷爷腿摔断了的时候,父辈们就轮流照顾着,这段时间父辈们就更忙了,白天奶奶照顾着爷爷,我们有时间就过去帮忙照看,父辈们白天工作回来,做完饭第一时间送到爷爷奶奶房间里,晚上又轮流照顾着。邻居都很羡慕爷爷奶奶,都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很孝顺懂事,爷爷奶奶也觉得很欣慰慰,父辈们用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家侍奉公婆、赡养父母我都很用心。因此,即便现在外地上班,对在家的公公婆婆,我经常打电话问候,平时回家尽量多干点家务活,让公公婆婆放松。我们的一点点孝心都会激发老人无限的满足感,跟人炫耀儿女儿媳对自己的好。看到老人开开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我家家风格言:百善孝为先,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谢谢各位的聆听。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3

小时候,放学、周末的时光总是异常美好的,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将功课完成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疯玩了。纠集一堆小朋友,追逐打闹,跳皮筋,一起看动漫,一起放烟花,一起去抓鱼,一起去捕蝉。。我们好的时候,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恨不得我的零花钱就是你的,自己拿去,爱怎么花怎么花。闹矛盾的时候,也会恶语相加,“上次我送你的三色圆珠笔还给我,一模一样的”,也会形同路人,甚至会大打出手。每每这个时候,不管是我哭了,还是别的小朋友哭了,只要被父亲碰到,无论我对与错,父亲总会当着众人的面,先批评我,甚至耀武扬威的想打我,可是奈何本人身手太过敏捷,他的拳头总是会落空,其实打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从来没有真正打过我。当时,满心的委屈、不解,一度生无可恋,想离家出走,奈何没有钱,有贼心,无贼胆,毕竟小时候我是个公认的异常可爱的小女孩,而且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只不过,越长越残而已,只是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理而已。

憋着一口气,父亲在我眼前晃悠,我愣是视他为空气,不,视他为真空。他给我夹菜,我就一口把它吃掉;他摸摸我的头,我就闪开;“闺女哈,爸爸带你上街去,你不是看中了一个发卡吗?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好想直接飞奔而去,但是依然秉承“沉默是金”的格言情调。最后,他终于书归正传,说:你看,是你组织大家一起玩的,小朋友之间,再怎么你也不能把人家弄哭了呢,打人就更不对了,你说以后你还跟人家一起玩吗?况且你知道有些小朋友,横行霸道,你们根本玩不到一起去,下次是不是接受教训了,爸爸知道你轻易不会找人麻烦,可是你是大姐姐,你组织的别人,让着别人是应该的。受了委屈你还哭,哭有用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我面对困难和问题,不抱怨,不怨天尤人,乐观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更多了份包容的心。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令我受用一生。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4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敬长辈,正心术,端人品,笃勤俭,懂礼貌。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百善孝为先,父母他们都是很有孝心的人,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与我们每天一起吃饭,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家里,吃饭时好吃的东西要请长辈先吃,平时要听长辈的话。父母整天辛苦工作,每当父母劳累时,我会帮父母捶捶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勤俭节约是美德。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平时吃饭能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食物,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我的姥爷更是“节约标兵”,我们家可是每天都做到“光盘”哦!在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滴水。在使用电灯、空调、电脑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度电。

“勤俭之风”养我好习惯,“尊老之风”伴我成长。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5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边怎能不甜?这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再果对母亲的诠释。

记得有一次放学,妈妈在校门口等我。当时天阴沉沉的,突然刮起了大风,妈妈接到我后说,快点上车,要下雨了。妈妈说:穿上我的外套吧。刚下班没带雨具。我坚持不穿,因为我也怕妈妈淋雨。时间紧迫,我们骑车没走多远,豆大的雨点了落了下来。妈妈停下车,脱下外套,不容分辩披在了我的'身上,一股暖流顿时充满了我的全身。走到半路的时候,雨哗哗地下了起来。只听妈妈在说:哎呀,雨太大了,我已看不清了,低下头我挡着你。我们要劈风斩浪,勇往直前!路边的人都急急地向家赶着,有的对未穿雨披的妈妈投来敬佩的目光,她用那高大的身躯挡着弱小的我。

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一直在我脑海记忆犹新。妈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一直陪伴我健康成长。因为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住院是常有的事,那时爸爸会在医院里陪床,几天不见特想念爸爸。每周日我们就去看望爷爷,奶奶,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有时末完成作业我不愿去,妈妈总是严厉地对我说:必须去看爷爷,奶奶。我不情愿地问:为什么?妈妈说: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我们要懂得孝敬老人。

对待小孩子疼爱有加,对待老人孝敬备至。尊老爱幼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6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惹事和同学打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7

妈妈经常给我讲一些尊老爱幼如“孔融让梨”之类的小故事;爸爸教我背古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的人生经历,告诫我“现在能勤劳节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你要从小学会勤劳节俭,否则长大了干不成什么大事的”;小时候,奶奶经常送我去上幼儿园,还 买包子给我吃,奶奶这时会抱着我说:“刘航宇,你到了幼儿园先把作业交给老师再去玩,千万注意安全,别玩太危险的游戏,别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不然你会被伤着的,回家会挨妈妈骂的”经过奶奶的长篇大论教育后,我现在与同学团结友爱,从没与同学发生冲突。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8

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就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9

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就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就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0

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就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就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1

想起以前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无疑这些菜都是我的了,事后给爸爸讲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我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过年,因为开饭的时间有点晚,我的那些表哥表姐都觉得饿了,看到饭桌上摆着做好的几道菜就想大快朵颐,被我拦住了,“让爷爷先吃”边说边跑到爷爷的身边说:“爷爷你就先吃一口吧,我们都饿了,您先吃一口我们几个就可以吃了”,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爸爸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家规家训无形地渗透给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理解并遵守家规,成为一个敬老孝亲、爱国奋进的好学生、好青年。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2

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就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3

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就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