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才是完美
展开全部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谈美》
不完美就是完美,是老子在《道德经》的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和精华。
辩证法说明事物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互相变化,相互转化的。所谓的不完美,其实是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往完美方向努力的状态,所以是最接近真正的完美的;而已经处在完美状态的,则已经在向不完美状态转化了。这个过程,就是世界上事物发展的变化的本质规律。
高鹗续写的《红楼梦》,金圣叹腰斩《水浒》,其功过是非,累世迄无定论。我们只知道一点:中国最伟大的两部古典小说处在永远未完成之中;梵高也有一副未完成的画作《海边的渔夫》,这幅画画于1883年,一看就是一个初学者的涂抹,然后这个画家又画了7年,然后去世了,去世以后他才出了名。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最著名的第八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非如同一般交响曲有三至四个乐章,被后人命名为《未完成》。有作曲家一再试图续写,终告失败,从而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任何“完成”更接近完美的状态。
舒伯特是在1822年写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格拉茨城的爱乐协会赠予舒伯特名誉会员称号,他便把这首b小调交响曲赠给对方作为回报。但这部交响曲的手稿交出后就此不知下落,一直到1865年,即他死后三十七年,奥地利一位指挥家为了筹办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演奏会时,才从舒伯特一位兄弟的抽屉中的乱纸堆中发现。这部作品在1865年的初次演出,成为音乐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人们对舒伯特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为世界交响音乐史揭开新的一页。
第八交响曲的遗稿只有2个乐章,而交响曲通常是4个乐章。根据发现遗稿时的另外一些残稿,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于是便把它叫作《未完成》交响曲。由于人们认为这是一部未竟之作,便引起种种假设和猜想,甚至以此为题材,产生很多小说和电影,而舒伯特在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则是贫困潦倒,疾病交加,爱情失败,最后抱憾而死。但事实并非如此,舒伯特的这部交响曲写于1822年,6年以后他因病去世,在这6年里,他完全有时间完成这部作品。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舒伯特为什么没有完成他的第八交响曲,也许正是因为这“未完成”第八交响曲才显得更加伟大。
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b小调在音乐上代表着阴郁和灰暗,作曲家一般都不使用这个调性,而舒伯特用b小调写的歌曲,也具有表达渴望甚至哀痛的情感。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是这样说的:“这部乐曲在形式上似乎未完成,但它绝非未完成。这两个乐章都很充实,那优美的旋律使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被无限的爱所拥抱,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它用充满了温暖和亲切的爱的语言向我们低语,如此具有魅力的交响曲,我从未听过。”这部《未完成》交响曲是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保留曲目,指挥过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家们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舒伯特在这两个乐章里已经表达出了他所要说的一切。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
“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极为低沉的引子将我们带进了舒伯特的音乐空间,一开始舒伯特就营造了乌云密布的紧张和压迫感,忧郁、沉思。带有淡淡悲剧色彩的哀伤的第一主题加重了人们的忧郁和不安,舒伯特对现实充满了悲观,也看不见未来,此时此刻我们忧伤着舒伯特的忧伤。乐章中,它同其他两个主题同时得到发展,成为决定整个乐章发展的枢纽。紧接在简短的引子之后,弦乐器预先为奏鸣曲形式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的出现安排好背景:小提琴用十六分音符构成一个不稳定的进行,中提琴和低音弦乐器则用轻柔的拨弦参与陪衬,这完全是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前引。然后,双簧管轻柔地奏出一支悠缓的歌曲性旋律——出自内心深处的曲调。这个主题具有独立的乐段形式,是曲调加伴奏的结构,接近于夜曲或悲歌的范型。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
仿佛是峰回路转、雨过天晴,温柔和谐的第一主题把我们领进一个明朗平静的幻想世界。朴实的第二主题也给我们宁静和安详,回忆般的怀想隐含着忧愁和痛苦。两个主题在发展,舒伯特叹息爱情的风风雨雨和生活的跌跌撞撞,音乐渐渐远去,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满足和无尽的怅惘。同前一乐章一样,第二乐章也充满诗意的沉思,也是抒情性的,同样蒙上一层忧郁的色彩,但这里基本上没有戏剧性的冲突,音乐也明朗一些,孤独的浪漫主义幻想者仿佛暂时撇开苦恼的问题,投身到这抒情的感情世界中去寻求慰藉,前一乐章的那种绝望的痛苦,如今似乎只是存在于他的回忆之中,这里显然比以前平静、安宁得多了。整个第二乐章有如深刻倾诉的精神体验的内心独白,其中各个主题的转换,即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心特别专注的情绪,安详而静观的宁静,有时是豁然开朗的感奋,以及淡淡的哀愁和冥想,可以说就是这一乐章的特征所在。
《未完成》交响曲的音乐具有忧郁沉思的情调,幻想性的抒情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的渴望,并渴求从人的困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舒伯特在交响曲里以表现个人感受为抒情性基础,着重于感情的倾诉,这是浪漫派最根本的艺术特点。
放弃是一种境界,残缺也是一种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的完整比完整的残缺更完美。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事、物,只有完整的。任何一步作品都不可能绝对完整或绝对残缺,推而广之,任何事或任何人也是这样。我们追求完美,同时也要学会放弃,学会舍得。人生岂能事事皆如意,只有完美的幻想,没有完美的人生,珍惜拥有。
——朱光潜《谈美》
不完美就是完美,是老子在《道德经》的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和精华。
辩证法说明事物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互相变化,相互转化的。所谓的不完美,其实是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往完美方向努力的状态,所以是最接近真正的完美的;而已经处在完美状态的,则已经在向不完美状态转化了。这个过程,就是世界上事物发展的变化的本质规律。
高鹗续写的《红楼梦》,金圣叹腰斩《水浒》,其功过是非,累世迄无定论。我们只知道一点:中国最伟大的两部古典小说处在永远未完成之中;梵高也有一副未完成的画作《海边的渔夫》,这幅画画于1883年,一看就是一个初学者的涂抹,然后这个画家又画了7年,然后去世了,去世以后他才出了名。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最著名的第八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非如同一般交响曲有三至四个乐章,被后人命名为《未完成》。有作曲家一再试图续写,终告失败,从而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任何“完成”更接近完美的状态。
舒伯特是在1822年写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格拉茨城的爱乐协会赠予舒伯特名誉会员称号,他便把这首b小调交响曲赠给对方作为回报。但这部交响曲的手稿交出后就此不知下落,一直到1865年,即他死后三十七年,奥地利一位指挥家为了筹办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演奏会时,才从舒伯特一位兄弟的抽屉中的乱纸堆中发现。这部作品在1865年的初次演出,成为音乐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人们对舒伯特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为世界交响音乐史揭开新的一页。
第八交响曲的遗稿只有2个乐章,而交响曲通常是4个乐章。根据发现遗稿时的另外一些残稿,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于是便把它叫作《未完成》交响曲。由于人们认为这是一部未竟之作,便引起种种假设和猜想,甚至以此为题材,产生很多小说和电影,而舒伯特在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则是贫困潦倒,疾病交加,爱情失败,最后抱憾而死。但事实并非如此,舒伯特的这部交响曲写于1822年,6年以后他因病去世,在这6年里,他完全有时间完成这部作品。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舒伯特为什么没有完成他的第八交响曲,也许正是因为这“未完成”第八交响曲才显得更加伟大。
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b小调在音乐上代表着阴郁和灰暗,作曲家一般都不使用这个调性,而舒伯特用b小调写的歌曲,也具有表达渴望甚至哀痛的情感。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是这样说的:“这部乐曲在形式上似乎未完成,但它绝非未完成。这两个乐章都很充实,那优美的旋律使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被无限的爱所拥抱,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它用充满了温暖和亲切的爱的语言向我们低语,如此具有魅力的交响曲,我从未听过。”这部《未完成》交响曲是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保留曲目,指挥过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家们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舒伯特在这两个乐章里已经表达出了他所要说的一切。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
“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极为低沉的引子将我们带进了舒伯特的音乐空间,一开始舒伯特就营造了乌云密布的紧张和压迫感,忧郁、沉思。带有淡淡悲剧色彩的哀伤的第一主题加重了人们的忧郁和不安,舒伯特对现实充满了悲观,也看不见未来,此时此刻我们忧伤着舒伯特的忧伤。乐章中,它同其他两个主题同时得到发展,成为决定整个乐章发展的枢纽。紧接在简短的引子之后,弦乐器预先为奏鸣曲形式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的出现安排好背景:小提琴用十六分音符构成一个不稳定的进行,中提琴和低音弦乐器则用轻柔的拨弦参与陪衬,这完全是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前引。然后,双簧管轻柔地奏出一支悠缓的歌曲性旋律——出自内心深处的曲调。这个主题具有独立的乐段形式,是曲调加伴奏的结构,接近于夜曲或悲歌的范型。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
仿佛是峰回路转、雨过天晴,温柔和谐的第一主题把我们领进一个明朗平静的幻想世界。朴实的第二主题也给我们宁静和安详,回忆般的怀想隐含着忧愁和痛苦。两个主题在发展,舒伯特叹息爱情的风风雨雨和生活的跌跌撞撞,音乐渐渐远去,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满足和无尽的怅惘。同前一乐章一样,第二乐章也充满诗意的沉思,也是抒情性的,同样蒙上一层忧郁的色彩,但这里基本上没有戏剧性的冲突,音乐也明朗一些,孤独的浪漫主义幻想者仿佛暂时撇开苦恼的问题,投身到这抒情的感情世界中去寻求慰藉,前一乐章的那种绝望的痛苦,如今似乎只是存在于他的回忆之中,这里显然比以前平静、安宁得多了。整个第二乐章有如深刻倾诉的精神体验的内心独白,其中各个主题的转换,即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心特别专注的情绪,安详而静观的宁静,有时是豁然开朗的感奋,以及淡淡的哀愁和冥想,可以说就是这一乐章的特征所在。
《未完成》交响曲的音乐具有忧郁沉思的情调,幻想性的抒情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的渴望,并渴求从人的困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舒伯特在交响曲里以表现个人感受为抒情性基础,着重于感情的倾诉,这是浪漫派最根本的艺术特点。
放弃是一种境界,残缺也是一种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的完整比完整的残缺更完美。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事、物,只有完整的。任何一步作品都不可能绝对完整或绝对残缺,推而广之,任何事或任何人也是这样。我们追求完美,同时也要学会放弃,学会舍得。人生岂能事事皆如意,只有完美的幻想,没有完美的人生,珍惜拥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