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前是怎么过元旦的?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北宋时期,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元日、正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当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之为大节日,《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其中辽使臣朝见完毕,翌日要到相国寺烧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选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可见当时京城里过元旦的盛况。
元旦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关扑”简洁明了,在当时的民间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这样大的节日,官府才允许“关扑”开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来赌。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或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北宋时期的元旦这天,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之类的商品,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术,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如此看来,北宋的元旦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送贺年卡
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民国的时候,亲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当时,于社会大众受西方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熏陶,人们不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互赠贺年卡,即使在公历的新年(即元旦)前夕也互相赠送贺年卡,以表示浓浓的祝福,这就是圣诞卡,弥漫着十分浪漫的气氛。当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贺年卡的花色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缤纷。同时,随着邮政和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把当面赠送贺年卡变成了互相邮寄贺年卡,使小小的贺年卡蕴涵了更加浓郁的美好情调和浪漫氛围。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年卡又被许多画家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一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画家,在贺年卡上精心绘制出有社会意义的图案,而且特别注重贺年卡图案的进步色彩。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日伪地区和国民党统治地区,一些贪官污吏却借送贺年卡之名,向老百姓按门收钱,大肆盘剥,中饱私囊,不仅使贺年卡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美好含义,同时,这种卑鄙行径更是对贺年卡的亵渎。
现在,贺年卡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美好载体,而且,还出现了便捷的电子贺年卡,是人们沟通感情的一种别致的方式。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其中辽使臣朝见完毕,翌日要到相国寺烧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选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可见当时京城里过元旦的盛况。
元旦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关扑”简洁明了,在当时的民间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这样大的节日,官府才允许“关扑”开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来赌。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或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北宋时期的元旦这天,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之类的商品,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术,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如此看来,北宋的元旦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送贺年卡
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民国的时候,亲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当时,于社会大众受西方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熏陶,人们不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互赠贺年卡,即使在公历的新年(即元旦)前夕也互相赠送贺年卡,以表示浓浓的祝福,这就是圣诞卡,弥漫着十分浪漫的气氛。当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贺年卡的花色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缤纷。同时,随着邮政和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把当面赠送贺年卡变成了互相邮寄贺年卡,使小小的贺年卡蕴涵了更加浓郁的美好情调和浪漫氛围。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年卡又被许多画家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一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画家,在贺年卡上精心绘制出有社会意义的图案,而且特别注重贺年卡图案的进步色彩。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日伪地区和国民党统治地区,一些贪官污吏却借送贺年卡之名,向老百姓按门收钱,大肆盘剥,中饱私囊,不仅使贺年卡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美好含义,同时,这种卑鄙行径更是对贺年卡的亵渎。
现在,贺年卡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美好载体,而且,还出现了便捷的电子贺年卡,是人们沟通感情的一种别致的方式。
展开全部
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明清时期,对于元旦这个节日相当重视,元旦被认为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在元旦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爆竹,亲友互相串门询问身体是否安康,如果家中有年长的老人,其他手背都会在这一天前来请安,当时文化比较昌盛,很多文人墨客都选择在这一天为自己的好友献上一份自己的作品。
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在普通百姓之间也开始传开了,尽管没有文化,但是给亲朋好友送上几句诗,一幅画也是一点心意,这就是我们现在送贺卡的行为,最早追溯在了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元代期间,我国北方天气寒冷,在我国北方就流行出了一种送温暖的习俗。
有条件的,人家就将自己准备的精美食物或者一碗热乎乎的肉汤送给家中的长辈,或者邻居以示友好。由于红色在我国看来代表喜庆,所以在当时送礼物的包装纸中,大多都用红纸包装上面写上一个福字。
在更早之前的宋朝时期,元旦也被国家认为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由于当时宋朝国力昌盛,百姓富裕。当时的百姓对于娱乐事业的追求日益提高,国家为了积极响应民间号召,就决定在元旦期间放假,放假期间皇帝不用上朝大臣也不用前往皇宫开早朝,衙门也正常放假休息。
在这期间,人民安居乐业街上人声鼎沸,最重要的是赌场竟然允许在元旦放假七天公开赌博,由于当时人们对娱乐文化的追求不断增加,所以在当时的宋朝皇宫或者当地有名望的府中都会举办元旦晚会,皇宫与人声鼎沸,莺歌燕舞。定会同大臣一起庆祝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在普通百姓之间也开始传开了,尽管没有文化,但是给亲朋好友送上几句诗,一幅画也是一点心意,这就是我们现在送贺卡的行为,最早追溯在了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元代期间,我国北方天气寒冷,在我国北方就流行出了一种送温暖的习俗。
有条件的,人家就将自己准备的精美食物或者一碗热乎乎的肉汤送给家中的长辈,或者邻居以示友好。由于红色在我国看来代表喜庆,所以在当时送礼物的包装纸中,大多都用红纸包装上面写上一个福字。
在更早之前的宋朝时期,元旦也被国家认为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由于当时宋朝国力昌盛,百姓富裕。当时的百姓对于娱乐事业的追求日益提高,国家为了积极响应民间号召,就决定在元旦期间放假,放假期间皇帝不用上朝大臣也不用前往皇宫开早朝,衙门也正常放假休息。
在这期间,人民安居乐业街上人声鼎沸,最重要的是赌场竟然允许在元旦放假七天公开赌博,由于当时人们对娱乐文化的追求不断增加,所以在当时的宋朝皇宫或者当地有名望的府中都会举办元旦晚会,皇宫与人声鼎沸,莺歌燕舞。定会同大臣一起庆祝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的各地差不多的啊
看看国外的吧
世界各地元旦奇风异俗
世界各地欢度元旦,风俗不一,有的地方别开生面,颇为有趣。
1.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2.抱头痛哭迎新年
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3.妇女坐上市长椅
德国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4.不动烟火吃冷食
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元旦零时钟声敲响后才点火煮食物,庆祝元旦。
5.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6.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7.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看看国外的吧
世界各地元旦奇风异俗
世界各地欢度元旦,风俗不一,有的地方别开生面,颇为有趣。
1.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2.抱头痛哭迎新年
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3.妇女坐上市长椅
德国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4.不动烟火吃冷食
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元旦零时钟声敲响后才点火煮食物,庆祝元旦。
5.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6.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7.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2-01-02
展开全部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满清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满清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人过去一直不重视过元旦,而是重视过春节。近代以来才重视过元旦,都认为是假期,休息一天。现在元旦主要是作为假期度过,到外地旅游、娱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