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我是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活着从睁开眼睛起床迎接黎明到在夜色中合上眼睛沉沉睡去,似乎是在阳光下进行着生命的光合作用一样,我们呼吸,释放自己的精力,为了生存而努力——有时候也难免经历一些伤害和恶作剧,收集一些得意的和丢脸的感受——有时我们顺风顺水,有时我们会懊悔恼羞——都不过是为人生积攒了一些谜一样的东西。
我是谁?无疑是一个天问,每个活着的灵魂都亟待从这个天问中解脱,把那谜一样的生命体验升华成无我。
名字是一个躲不开的符号,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你出生的家族,你的血统,你父母对你的期望,都可以在名字上体现出来;名字承载着你的学籍,你的工作,你的荣誉和得失;毕其一生,你可能荣耀的是自己的姓氏,可能铭记史册的是自己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在死亡多年之后,名字也许会成为你的全部。
没有了名字的人,就没有了世俗的意义,那么他(她)还是他(她)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回答。人们在回答时,会去回忆自己的过往,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是哲思的开始。
在世俗生活中,梵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他用一生的上千幅画,用他的生命和才能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有炙热灵魂的出色画家,一个伟大的人。是活在别人的眼中,还是努力活成自己?无论何种境遇,梵高告诉我们要坚信,要执着,无名的躯壳里有一个炙热的灵魂。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Who am I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A nobody,an none empty,an unpleasant person Someone who has not,and never will have any position in society,inshort,the loser after the low.While then even that were all absolutely truth,Then one day ,I will like to show by my work,This nobody,this none empty,has in his heart.”这是梵高给提奥的信中所写。“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什么都不是,一具空壳,一个不受待见之人,一个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人,简单地说,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就算这样,就算我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色彩告诉你们,无名之人的躯壳里有一个炙热的灵魂。”
梵高对画画的热爱是狂热的,笃信宗教也给他的灵魂赋予力量,这一切使他对“我是谁?”的解答,出于至诚,就像他能看到天宇之上,璀璨永恒的星空一样,能够穿越层层世俗的障壁,在蔑视、荒诞和虚妄中找到最真的自己——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用色彩表达灵魂的画家。
梵高是罕见的,他一辈子用自己的痛苦与上帝交换神作。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破解了“我是谁?”的人,都可以从上天那里取得他想要的珍宝?似乎是吧!当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向着精神的自由迈进了。
历史上的许多宗教家似乎都是狂热之徒,他们在觉悟和修行之路上独辟蹊径,前赴后继地找到了许许多多解答的法门。
有一个和尚修禅的法门,是追问当下在问问题的这个人是谁?一直深入下去。
我们都可以尝试坐禅静修。
当你在暗夜里静坐,记忆便纷至踏来。
记忆仿佛是一条沿着时间轴缠绕的长线,有时它远在天边盘旋,有时又是一串串闪亮的珍珠,就悬挂在你的颈间;有时它们在脑海里欢悦,有时又像一根巨蟒般的紫藤,窒息着你敏感的神经。记忆使我们在脑海里不断上演着幸运与痛苦,久久无法自拔;记忆也使我们总结经验,获得成长。它们是重要的琐事,无可替代的细部。
静坐的体验仿佛过地下通道。青春的荷尔蒙在身上奔流,而你骑着自行车疾驶在一段长长的地下通道里,极力保持着平衡,小心避让着前面可能有的砖块和玻璃……直到驶出通道,前面又迎来灿烂的阳光——在这个过程里,有一种神秘的原发力量支持着我们走出通道,破茧成蝶。
静坐的体验也如信马由缰。你坐在阳光下,感觉肌肤和身体与阳光相融,微微的风吹,动听的鸟鸣,还有发丝在拂动,此时心头想起“静能生觉,觉能生慧,慧能生明……”的句子,在似懂非懂中,渐渐地与自然相通。
我还会思考这样几个内容:个人属性,比如身体情况、性格因素;家庭属性,比如身为人子女,养家能力;社会属性,比如干什么工作,所居何职;还有灵魂属性,比如说是一种能量,是空无,是与宇宙同在的微粒等等。
在思考了这一切以后,我回答是我与世界在一起,我与爱在一起。那一瞬间,心里有暖暖的感动。
是时候考虑该怎样面对世界了?
当一个人对“我是谁”的问题有了思考和解答,开始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便对世界多了几分认识。对自我的正视就是面对世界的态度。我们想要如何对待自己,就是在怎样面对世界。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呢?怎样面对世界呢?我觉得此时一切事情都适用一句话,那就是《堂·吉诃德》里的一句西班牙谚语:“死亡是公平的,它横扫穷人的茅草屋,也掠过王侯的殿宇。”中国的虚云老和尚也曾经说,修行人“要把生死两字挂在眉头上”。这样的话,一个人就不会因过于关注群体而迷失自我,不会被群体的期许和毁誉丧失自信,而是能够从内心找到出发的力量。
所以我的结论很简单,问“我是谁”也好,问“当下问问题的这个人是谁”也好,都是要自己反复练习从内心找到出发的力量。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与爱,我的存在就是世界和爱的一部分。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上,时刻和自己的本质在一起。这个本质和世界一样,完整而不完美:接纳各种不完美的存在,等于接纳每一个完整的内在。
回答“我是谁,”无论是哲思也好,禅修也罢,都是出于建立自我、强大内心的目标,有这样一个偈子:“我是我,我不是我,爱我就接受我,别管我是不是我。”您有没有懂呢?
我是谁?无疑是一个天问,每个活着的灵魂都亟待从这个天问中解脱,把那谜一样的生命体验升华成无我。
名字是一个躲不开的符号,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你出生的家族,你的血统,你父母对你的期望,都可以在名字上体现出来;名字承载着你的学籍,你的工作,你的荣誉和得失;毕其一生,你可能荣耀的是自己的姓氏,可能铭记史册的是自己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在死亡多年之后,名字也许会成为你的全部。
没有了名字的人,就没有了世俗的意义,那么他(她)还是他(她)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回答。人们在回答时,会去回忆自己的过往,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是哲思的开始。
在世俗生活中,梵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他用一生的上千幅画,用他的生命和才能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有炙热灵魂的出色画家,一个伟大的人。是活在别人的眼中,还是努力活成自己?无论何种境遇,梵高告诉我们要坚信,要执着,无名的躯壳里有一个炙热的灵魂。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Who am I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A nobody,an none empty,an unpleasant person Someone who has not,and never will have any position in society,inshort,the loser after the low.While then even that were all absolutely truth,Then one day ,I will like to show by my work,This nobody,this none empty,has in his heart.”这是梵高给提奥的信中所写。“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什么都不是,一具空壳,一个不受待见之人,一个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人,简单地说,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就算这样,就算我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色彩告诉你们,无名之人的躯壳里有一个炙热的灵魂。”
梵高对画画的热爱是狂热的,笃信宗教也给他的灵魂赋予力量,这一切使他对“我是谁?”的解答,出于至诚,就像他能看到天宇之上,璀璨永恒的星空一样,能够穿越层层世俗的障壁,在蔑视、荒诞和虚妄中找到最真的自己——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用色彩表达灵魂的画家。
梵高是罕见的,他一辈子用自己的痛苦与上帝交换神作。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破解了“我是谁?”的人,都可以从上天那里取得他想要的珍宝?似乎是吧!当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向着精神的自由迈进了。
历史上的许多宗教家似乎都是狂热之徒,他们在觉悟和修行之路上独辟蹊径,前赴后继地找到了许许多多解答的法门。
有一个和尚修禅的法门,是追问当下在问问题的这个人是谁?一直深入下去。
我们都可以尝试坐禅静修。
当你在暗夜里静坐,记忆便纷至踏来。
记忆仿佛是一条沿着时间轴缠绕的长线,有时它远在天边盘旋,有时又是一串串闪亮的珍珠,就悬挂在你的颈间;有时它们在脑海里欢悦,有时又像一根巨蟒般的紫藤,窒息着你敏感的神经。记忆使我们在脑海里不断上演着幸运与痛苦,久久无法自拔;记忆也使我们总结经验,获得成长。它们是重要的琐事,无可替代的细部。
静坐的体验仿佛过地下通道。青春的荷尔蒙在身上奔流,而你骑着自行车疾驶在一段长长的地下通道里,极力保持着平衡,小心避让着前面可能有的砖块和玻璃……直到驶出通道,前面又迎来灿烂的阳光——在这个过程里,有一种神秘的原发力量支持着我们走出通道,破茧成蝶。
静坐的体验也如信马由缰。你坐在阳光下,感觉肌肤和身体与阳光相融,微微的风吹,动听的鸟鸣,还有发丝在拂动,此时心头想起“静能生觉,觉能生慧,慧能生明……”的句子,在似懂非懂中,渐渐地与自然相通。
我还会思考这样几个内容:个人属性,比如身体情况、性格因素;家庭属性,比如身为人子女,养家能力;社会属性,比如干什么工作,所居何职;还有灵魂属性,比如说是一种能量,是空无,是与宇宙同在的微粒等等。
在思考了这一切以后,我回答是我与世界在一起,我与爱在一起。那一瞬间,心里有暖暖的感动。
是时候考虑该怎样面对世界了?
当一个人对“我是谁”的问题有了思考和解答,开始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便对世界多了几分认识。对自我的正视就是面对世界的态度。我们想要如何对待自己,就是在怎样面对世界。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呢?怎样面对世界呢?我觉得此时一切事情都适用一句话,那就是《堂·吉诃德》里的一句西班牙谚语:“死亡是公平的,它横扫穷人的茅草屋,也掠过王侯的殿宇。”中国的虚云老和尚也曾经说,修行人“要把生死两字挂在眉头上”。这样的话,一个人就不会因过于关注群体而迷失自我,不会被群体的期许和毁誉丧失自信,而是能够从内心找到出发的力量。
所以我的结论很简单,问“我是谁”也好,问“当下问问题的这个人是谁”也好,都是要自己反复练习从内心找到出发的力量。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与爱,我的存在就是世界和爱的一部分。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上,时刻和自己的本质在一起。这个本质和世界一样,完整而不完美:接纳各种不完美的存在,等于接纳每一个完整的内在。
回答“我是谁,”无论是哲思也好,禅修也罢,都是出于建立自我、强大内心的目标,有这样一个偈子:“我是我,我不是我,爱我就接受我,别管我是不是我。”您有没有懂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