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孩子内在动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前篇我写了我自己的学习动力,是一个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变的过程。学习的感觉也由外部奖励或压迫变为由兴趣而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么好的感觉,怎么让孩子也有这样的感觉,自主自愿的学习呢?
第一部分:孩子的内在三个心理需求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孩子是否感受到“无条件地爱”,是获得归属感的关键。
虽然大多数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盲目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很多,能够正确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多。
典型的失败的父母: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小甜甜布兰妮的妈妈,在他们的培养下,孩子的事业是成功的,但人生是失败的,生活是一败涂地,毫无幸福感可言的。
以下有四种不完全的爱:
1、“有条件的爱”
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事,一心想要孩子出人头地,美其名为“要他将来有出息”,但是隐藏的潜意识可能是:“别让爸妈丢脸,你要为我争光,让我以你为荣。”
类似的无意识的心声还有:“我要你实现我未曾实现的理想,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从而我也可以由你而扬眉吐气。”“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听话,按我说的去做。”
2、“不完全接纳的爱”
孩子成功时,父母很高兴,很爱孩子;失败时,父母很失望,不停地数落、唠叨、甚至痛骂小孩。
3、“过度溺爱”
从小,就照顾过度。长大了,还是包办很多事。孩子在家,只管玩,只管学习,其他事都不要他承担。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很无能,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社会独立性都很差,到社会上一看,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不敢做,于是很自卑;另一方面,很自私,很冷漠,不会付出,不会爱别人。所以,常常看到一个家中,有一个能干强悍的妈妈,一个懦弱有气无力的儿子。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其实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学习也是为爸妈学习。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决心,都很弱。责任心也很差。因为,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有的人,走路、做事都有气无力,没精打采,明显就没有生命力的样子。
4、“忽视孩子精神世界的爱”
父母看起来也很爱孩子,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物质上很大方。这样的家庭,看起来也是很和睦的,因为父母可能都很朴实,善良,都是好人。但是,由于父母本身的精神世界就不够开阔宏大,只会朴实地过日子,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很少会交流内心的情绪,思想,很难给孩子一个精神指引,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孩子有什么精神世界的困扰,只有自己默默忍受,在黑暗中困难的摸索。由于在家庭中,交流模式就很封闭,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外界交往中,封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内外交流都不畅,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在同龄人中,还有很好的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个孩子,至少还可以从同龄人中,学习相关知识。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人们往往从外在去寻找自我价值感。但,它不完全来自于外在的成功,根源在内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有“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我都是有价值的”观念因此而树立。长大以后,这个孩子不惧怕失败,敢于尝试。
没有被完全接纳过的孩子,也会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不敢冒险,不敢大胆尝试。主要是因为自己只接纳成功,不接纳自己可能的失败。
挑剔别人,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追求完美。
成功时,快乐的时间很短;不成功时,情绪低落的时间很长。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给孩子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而,在可能情况下尽量让孩子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而家长常用的监视方法有三种:1.设定期限,比如数到三必须怎么样。2.比较。比如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样。3.威胁。 这些做法都会有损于孩子的自主感。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比如让孩子帮忙一起完成家务或烹饪,跟孩子说:相信他可以照顾好自己等等都可以给孩子胜任感。
具体做法:
1.用具体的鼓励代替笼统的表扬。少用“你真棒!”“你真乖!”这样笼统性语言。
2.凡事都有正向的一面。多找孩子正向的一面,用正向鼓励而不用反向打击的方法。比如孩子玩游戏,正向动机可能是通过游戏放松自己,获得愉悦的感觉。可能孩子行为你不能接受,但他的正向动机还是可以接纳的,看见就是疗愈。
3.多用正面反馈。像教练一样,多找孩子优点,把优势放大,不要盯着总孩子不足。孩子做得好的可以马上给予正面的反馈。
4.孩子如果参与了约定与商量,得到了尊重,就会体会到自主感,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
5.如果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自主感),通过自己努力做得比原计划更好(胜任感),自然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
6.如果孩子对某个事或项目有了内在动机,不必刻意进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第一部分:孩子的内在三个心理需求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孩子是否感受到“无条件地爱”,是获得归属感的关键。
虽然大多数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盲目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很多,能够正确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多。
典型的失败的父母: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小甜甜布兰妮的妈妈,在他们的培养下,孩子的事业是成功的,但人生是失败的,生活是一败涂地,毫无幸福感可言的。
以下有四种不完全的爱:
1、“有条件的爱”
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事,一心想要孩子出人头地,美其名为“要他将来有出息”,但是隐藏的潜意识可能是:“别让爸妈丢脸,你要为我争光,让我以你为荣。”
类似的无意识的心声还有:“我要你实现我未曾实现的理想,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从而我也可以由你而扬眉吐气。”“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听话,按我说的去做。”
2、“不完全接纳的爱”
孩子成功时,父母很高兴,很爱孩子;失败时,父母很失望,不停地数落、唠叨、甚至痛骂小孩。
3、“过度溺爱”
从小,就照顾过度。长大了,还是包办很多事。孩子在家,只管玩,只管学习,其他事都不要他承担。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很无能,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社会独立性都很差,到社会上一看,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不敢做,于是很自卑;另一方面,很自私,很冷漠,不会付出,不会爱别人。所以,常常看到一个家中,有一个能干强悍的妈妈,一个懦弱有气无力的儿子。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其实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学习也是为爸妈学习。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决心,都很弱。责任心也很差。因为,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有的人,走路、做事都有气无力,没精打采,明显就没有生命力的样子。
4、“忽视孩子精神世界的爱”
父母看起来也很爱孩子,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物质上很大方。这样的家庭,看起来也是很和睦的,因为父母可能都很朴实,善良,都是好人。但是,由于父母本身的精神世界就不够开阔宏大,只会朴实地过日子,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很少会交流内心的情绪,思想,很难给孩子一个精神指引,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孩子有什么精神世界的困扰,只有自己默默忍受,在黑暗中困难的摸索。由于在家庭中,交流模式就很封闭,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外界交往中,封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内外交流都不畅,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在同龄人中,还有很好的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个孩子,至少还可以从同龄人中,学习相关知识。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人们往往从外在去寻找自我价值感。但,它不完全来自于外在的成功,根源在内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有“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我都是有价值的”观念因此而树立。长大以后,这个孩子不惧怕失败,敢于尝试。
没有被完全接纳过的孩子,也会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不敢冒险,不敢大胆尝试。主要是因为自己只接纳成功,不接纳自己可能的失败。
挑剔别人,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追求完美。
成功时,快乐的时间很短;不成功时,情绪低落的时间很长。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给孩子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而,在可能情况下尽量让孩子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而家长常用的监视方法有三种:1.设定期限,比如数到三必须怎么样。2.比较。比如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样。3.威胁。 这些做法都会有损于孩子的自主感。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比如让孩子帮忙一起完成家务或烹饪,跟孩子说:相信他可以照顾好自己等等都可以给孩子胜任感。
具体做法:
1.用具体的鼓励代替笼统的表扬。少用“你真棒!”“你真乖!”这样笼统性语言。
2.凡事都有正向的一面。多找孩子正向的一面,用正向鼓励而不用反向打击的方法。比如孩子玩游戏,正向动机可能是通过游戏放松自己,获得愉悦的感觉。可能孩子行为你不能接受,但他的正向动机还是可以接纳的,看见就是疗愈。
3.多用正面反馈。像教练一样,多找孩子优点,把优势放大,不要盯着总孩子不足。孩子做得好的可以马上给予正面的反馈。
4.孩子如果参与了约定与商量,得到了尊重,就会体会到自主感,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
5.如果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自主感),通过自己努力做得比原计划更好(胜任感),自然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
6.如果孩子对某个事或项目有了内在动机,不必刻意进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