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生若没有艰辛与痛苦
生命不过是一缕风,一片云,
让逝去的青春,成为我们生活的奠基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雨历程,它虽平淡,但那独特的生命之旅在我们心中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造就了五零后这代人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个性。1971年我们这批新三届的初中生,被称为“知识青年”,安排动员到云南边陲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我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分别读初中和小学的妹妹,母亲已经下放到西昌“五.七”干校锻炼,父亲身体欠佳,家里决定不让我去云南支边,而是跟随父亲单位的安排到广汉县连山公社前哨大队插队落户,那一年我17岁,还正处在一个多梦的年龄,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步——离开大城市,到一个陌生的农村新天地,去干一番从未经历的劳动锻炼。
记得下乡的那一天,正值成都隆冬季节,寒风料峭,所有下乡的 汽车 都统一从人民南路广场出发,卡车上拉起鲜红的横幅,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十七个醒目的大字,广场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来送行的人很多,我站在卡车的前面,泪眼朦胧着向人群里张望,看到父亲牵着三个年幼的妹妹向我不停的招手,我心里想喊:再见了爸爸!再见了妹妹!但嗓子一阵哽咽,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寒风掀起爸爸的头发,一双大手和三双高高低低的小手一直在人群中不停招手,是分别似牵手,我不停的想擦干眼泪,因为泪水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想把他们看的清楚些,再清楚些,直到四个小黑点完全消失在我眼前,哭红眼的我,大脑一片空白,农村是什么样子?我要在那里做什么?
到了生产队集合后,才知道队里还没有腾出给我们知青住的房屋,女生暂时就安排在队里相对条件好的五婶家(她儿子在县政府工作)当天我们就领到了与农村土地亲密接触的生产工具,扁担、粪桶、锄头、镰刀,如同战士领到了钢枪,战场就是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看着这些只是在电影和小人书里看到过的“武器”知青们都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奔赴到田间地头,垄地插苗,和农民打成一片。
生产队长看出了我们的心情,说:大家不要急,你们首要的任务是要立场坚定,坚决与“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划清界限,牢牢分清身边的“敌人”,高声告诉我们队里哪些人是地主?哪些人是右派分子?我感到一下子如临大敌,没想到“敌人”就在身边,心中默默的下定决心,一定要有阶级立场,牢记那些“敌人”的名字,认清他们的面目,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广阔的天地好好锻炼,做 社会 主义的接班人!
来到农村的第一个夜晚,我记忆犹新,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一盏油灯跳跃着,发出昏黄的亮光,大家挤在一张又硬又冷的大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隔壁猪圈的猪儿不时发出呼呼噜噜的声音,房间里弥漫着猪屎猪食混杂的气味,不知是谁发出了嘤嘤的哭声,由此引来哭声一片,一发不可收拾,直哭的睡在隔壁的五婶隔着土墙喊“学生些,莫哭了,习惯了就好了,明天还要出工哦”在朦朦胧胧中大家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拂晓,一声声响亮的哨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队长吹哨出工了,那哨声悠长而婉转,前音低沉缓慢后音高亢短促,似集合似催促,知青们争先恐后的起床,来不及洗漱,拿着锄头上工去了
特殊的哨音让时隔四十多年一想起,心里还阵阵发紧,这也许是那时留在心灵中的阴影吧!
初学干农活,真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五谷不分,韭菜和秧子混淆不清,出尽了洋相。担挑子肩上压起血包,挖泥巴,手上打起血泡,下秧田薅秧子,蚂蟥爬到腿上,拽都拽不脱。
记得第一次挑粪水到田间,要跨过几条水沟,由于摆动的姿势不协调,连人带桶一起掉到水沟,全身被粪水浸透,从沟里爬起来,顾不得擦掉溅到脸上和一对长辫子发梢上往下滴着粪水,挑上空桶,马上回去再装满,继续往田里去,打湿了的衣服和头发被太阳晒干,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要让贫下中农看不起我,褪掉城里人的娇气,融入他们之中。
记得大战红五月那段时间,抢种抢收,一天劳动10个多小时,要赶着割麦子,又要急着插秧子,生性要强的我,同农民比着干,他们割五排麦子我也割五排麦子,他们割八排我也咬牙割八排,汗水顺着发梢滴到眼睛里,刺痛的睁不开眼,看看身边俯身割麦的农民,我继续弯下腰,握镰刀的手更加快了节奏,干的正欢,不小心镰刀把小指头割破了,而且指甲也被削掉了一大块,鲜血直流,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差,生产队没有医疗点,要到10公里以外的大队部才有,身旁一嬢嬢忙着在她衣服的布缝中找到一点“布屎”实际就是落在衣缝中的棉纤维和灰尘,放在我的伤口上,再在她的破衣服上扯下一条布条,帮我包扎起了伤口,继续割麦子,说来也怪,那伤口也慢慢的愈合了,还没有被感染。
当时知青下乡,国家只有少量补贴,对我们这些正处于长身体的十七的小青年,经常只能是上半月吃“干”,下半月吃“稀”没有菜油就吃“辣锅菜”,想改善伙食,就自己养鸡,可鸡还没有长大,又误食毒耗子的谷子,全部死光,看着长到一斤左右的死鸡子,很是心痛,不知谁说,可以吃吧,没有人反对,知青们于是三下五除二,拔毛破腹,洗净后切成小块,和青椒同炒,味道真是一个香,一上桌风卷残云,全部吃光。
那些年,广汉农村生产力很低,实行工分制,全劳动一天才挣一角多钱,妇女最高才8分钱,粮食紧缺,记得母亲在西昌“五七”干校时,来信说发现当地有一种稻子亩产量较高,回成都探亲时就带了一些种子给我,返回队里时,我把种子交给了队长,队长如获至宝,大会小会表扬我思想觉悟高,心系农村建设,其实我只是想能多增加一点产量,让大家多吃点米饭,不至于劳动时,饿的双脚打闪闪。队里特别腾出一块地,精心施肥灌水,那苗儿的确长势喜人,比其它秧苗都粗壮些,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笑容,期待着有个好收成。当稻子长穗儿时,由于西昌和成都平原日照时间的差异,最终产量没有西昌高,但还是比本地要略高些。由此,队长把我调到科研小组,做“五四零六”菌肥的生产。
夏季给棉花打农药,棉花在要结桃时,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就是打农药,我们背上背起一个大药箱,药箱里药水有几十斤,背在身上,咣当咣当响,左手握住一个手把不停的加压打气,右手拿着喷头,向棉花喷洒农药,农药的主要成为是“六六粉”,那时没有防护用具,不戴口罩,不戴手套,有时风向变化,迎着风喷洒农药,水雾扑面而来,一天下来,直打的头昏眼花,现在想起也算命大,没有发生落下什么病来。
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历,带给了我与现在年青人不一样的十七岁,那些略带苦涩的回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越来越清晰,我时常想,如果没有十七岁的艰辛了和磨炼,就没有今天面对困难的淡定和冷静。
知青生活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一个里程碑,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不论生活有多难,咬咬牙就会挺过”这种信念我时常与年青人一起分享,成为我的精神财富!
生命不过是一缕风,一片云,
让逝去的青春,成为我们生活的奠基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雨历程,它虽平淡,但那独特的生命之旅在我们心中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造就了五零后这代人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个性。1971年我们这批新三届的初中生,被称为“知识青年”,安排动员到云南边陲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我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分别读初中和小学的妹妹,母亲已经下放到西昌“五.七”干校锻炼,父亲身体欠佳,家里决定不让我去云南支边,而是跟随父亲单位的安排到广汉县连山公社前哨大队插队落户,那一年我17岁,还正处在一个多梦的年龄,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步——离开大城市,到一个陌生的农村新天地,去干一番从未经历的劳动锻炼。
记得下乡的那一天,正值成都隆冬季节,寒风料峭,所有下乡的 汽车 都统一从人民南路广场出发,卡车上拉起鲜红的横幅,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十七个醒目的大字,广场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来送行的人很多,我站在卡车的前面,泪眼朦胧着向人群里张望,看到父亲牵着三个年幼的妹妹向我不停的招手,我心里想喊:再见了爸爸!再见了妹妹!但嗓子一阵哽咽,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寒风掀起爸爸的头发,一双大手和三双高高低低的小手一直在人群中不停招手,是分别似牵手,我不停的想擦干眼泪,因为泪水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想把他们看的清楚些,再清楚些,直到四个小黑点完全消失在我眼前,哭红眼的我,大脑一片空白,农村是什么样子?我要在那里做什么?
到了生产队集合后,才知道队里还没有腾出给我们知青住的房屋,女生暂时就安排在队里相对条件好的五婶家(她儿子在县政府工作)当天我们就领到了与农村土地亲密接触的生产工具,扁担、粪桶、锄头、镰刀,如同战士领到了钢枪,战场就是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看着这些只是在电影和小人书里看到过的“武器”知青们都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奔赴到田间地头,垄地插苗,和农民打成一片。
生产队长看出了我们的心情,说:大家不要急,你们首要的任务是要立场坚定,坚决与“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划清界限,牢牢分清身边的“敌人”,高声告诉我们队里哪些人是地主?哪些人是右派分子?我感到一下子如临大敌,没想到“敌人”就在身边,心中默默的下定决心,一定要有阶级立场,牢记那些“敌人”的名字,认清他们的面目,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广阔的天地好好锻炼,做 社会 主义的接班人!
来到农村的第一个夜晚,我记忆犹新,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一盏油灯跳跃着,发出昏黄的亮光,大家挤在一张又硬又冷的大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隔壁猪圈的猪儿不时发出呼呼噜噜的声音,房间里弥漫着猪屎猪食混杂的气味,不知是谁发出了嘤嘤的哭声,由此引来哭声一片,一发不可收拾,直哭的睡在隔壁的五婶隔着土墙喊“学生些,莫哭了,习惯了就好了,明天还要出工哦”在朦朦胧胧中大家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拂晓,一声声响亮的哨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队长吹哨出工了,那哨声悠长而婉转,前音低沉缓慢后音高亢短促,似集合似催促,知青们争先恐后的起床,来不及洗漱,拿着锄头上工去了
特殊的哨音让时隔四十多年一想起,心里还阵阵发紧,这也许是那时留在心灵中的阴影吧!
初学干农活,真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五谷不分,韭菜和秧子混淆不清,出尽了洋相。担挑子肩上压起血包,挖泥巴,手上打起血泡,下秧田薅秧子,蚂蟥爬到腿上,拽都拽不脱。
记得第一次挑粪水到田间,要跨过几条水沟,由于摆动的姿势不协调,连人带桶一起掉到水沟,全身被粪水浸透,从沟里爬起来,顾不得擦掉溅到脸上和一对长辫子发梢上往下滴着粪水,挑上空桶,马上回去再装满,继续往田里去,打湿了的衣服和头发被太阳晒干,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要让贫下中农看不起我,褪掉城里人的娇气,融入他们之中。
记得大战红五月那段时间,抢种抢收,一天劳动10个多小时,要赶着割麦子,又要急着插秧子,生性要强的我,同农民比着干,他们割五排麦子我也割五排麦子,他们割八排我也咬牙割八排,汗水顺着发梢滴到眼睛里,刺痛的睁不开眼,看看身边俯身割麦的农民,我继续弯下腰,握镰刀的手更加快了节奏,干的正欢,不小心镰刀把小指头割破了,而且指甲也被削掉了一大块,鲜血直流,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差,生产队没有医疗点,要到10公里以外的大队部才有,身旁一嬢嬢忙着在她衣服的布缝中找到一点“布屎”实际就是落在衣缝中的棉纤维和灰尘,放在我的伤口上,再在她的破衣服上扯下一条布条,帮我包扎起了伤口,继续割麦子,说来也怪,那伤口也慢慢的愈合了,还没有被感染。
当时知青下乡,国家只有少量补贴,对我们这些正处于长身体的十七的小青年,经常只能是上半月吃“干”,下半月吃“稀”没有菜油就吃“辣锅菜”,想改善伙食,就自己养鸡,可鸡还没有长大,又误食毒耗子的谷子,全部死光,看着长到一斤左右的死鸡子,很是心痛,不知谁说,可以吃吧,没有人反对,知青们于是三下五除二,拔毛破腹,洗净后切成小块,和青椒同炒,味道真是一个香,一上桌风卷残云,全部吃光。
那些年,广汉农村生产力很低,实行工分制,全劳动一天才挣一角多钱,妇女最高才8分钱,粮食紧缺,记得母亲在西昌“五七”干校时,来信说发现当地有一种稻子亩产量较高,回成都探亲时就带了一些种子给我,返回队里时,我把种子交给了队长,队长如获至宝,大会小会表扬我思想觉悟高,心系农村建设,其实我只是想能多增加一点产量,让大家多吃点米饭,不至于劳动时,饿的双脚打闪闪。队里特别腾出一块地,精心施肥灌水,那苗儿的确长势喜人,比其它秧苗都粗壮些,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笑容,期待着有个好收成。当稻子长穗儿时,由于西昌和成都平原日照时间的差异,最终产量没有西昌高,但还是比本地要略高些。由此,队长把我调到科研小组,做“五四零六”菌肥的生产。
夏季给棉花打农药,棉花在要结桃时,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就是打农药,我们背上背起一个大药箱,药箱里药水有几十斤,背在身上,咣当咣当响,左手握住一个手把不停的加压打气,右手拿着喷头,向棉花喷洒农药,农药的主要成为是“六六粉”,那时没有防护用具,不戴口罩,不戴手套,有时风向变化,迎着风喷洒农药,水雾扑面而来,一天下来,直打的头昏眼花,现在想起也算命大,没有发生落下什么病来。
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历,带给了我与现在年青人不一样的十七岁,那些略带苦涩的回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越来越清晰,我时常想,如果没有十七岁的艰辛了和磨炼,就没有今天面对困难的淡定和冷静。
知青生活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一个里程碑,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不论生活有多难,咬咬牙就会挺过”这种信念我时常与年青人一起分享,成为我的精神财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