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1
谁还记得,哪年,哪棵大树下,是谁对谁说了你若不离,我定不弃。那时候真的好公主啊。你不在;我甚至忘记了从何时开始,就不断有一些号称是我粉丝的陌生人来加我的聊天账号,然后就一直默默地在聊天窗口听他们对我的赞赏,批评以及鼓励。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眼前也不由自主的出现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画面。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溜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玩耍,嬉笑,采摘野花野果,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使用了大量对比与讽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使用了许多明亮,快活的文字来描写“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到作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学习,反衬出了“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与乏味,体现了鲁迅对私塾的不满。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但更能吸引读者。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10篇回忆性散文集,讲述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也间接地抨击了那个社会下的种种丑恶现象。这里面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有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师生情谊的赞扬,在那个旧社会里,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青年不畏艰险,寻找着光明和未来!
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藤野先生》就入选了教科书,主要讲述了鲁迅新生求学日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藤野先生教育无国界的思想、治学严谨的作风、对学生关怀关爱的优秀情怀,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师生情谊值得我们褒扬和珍惜。
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描写了封建时代刻板教条主义的教育模式,对儿童的天性的束缚,以及对思想的禁锢。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国家在教育上的发展,对提升国民素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试想一下,当我们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读书的时候,是多么的'乏味,而且这些书籍都是封建时代的经典,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内容,对教育本身就是不利的,也无法开启国民的智慧,推动社会的进程。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让我们明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对社会做出贡献,读朝花夕拾这本书,会让我们对比鲁迅的生活经历,让我们对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代倍加珍惜,而这些在鲁迅的青少年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众多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底层老百姓无法享受到的公平。
朝花夕拾,是一本好书,我推荐给同学们阅读!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3
有时,快乐地死去也是一种解脱。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到父亲病了,请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药方,但却无法挽回,所以鲁迅只有悲痛。在父亲最为痛苦,将要死去解脱时,鲁迅却把他对父亲的爱,寄托在希望父亲多活一会儿的痛苦之上。事后才发现,这些只不过是对父亲的折磨。
其实对于鲁迅父亲来说,早一点儿离开这个世界,可能走得比较安详,走得舒坦。
像这种情况,在现代也不少见。有人患了不治之症,却一直欺骗自己,化疗也许可以好,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越来越瘦,病情越来越严重。与其这样,倒不如自己开开心心在家里度过余生,这总比呆在到处都是单调的白色的医院要好。
我的姥太患心脏病,她走的时候悄无声息,没有痛苦。安详的,静谧的,像一个睡着的善良婆婆,嘴角满是幸福。
我的爷爷患癌症,他走的时候瘦骨伶仃。他说,他半只脚都踏进阎王殿了,又被我爸喊了回来。我不敢说他走时有多痛苦,但我知道他化疗是痛苦的。其实我们永远都在骗自己:也许我们的亲人可以活得更久。
是生是死都不由人注定,也并不在一念之间。在濒死的时候,将死之人痛苦,他的亲人也痛苦。我们不能主宰我们的生与死,但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生”得快乐,“死”得安心。
世界上没有死神,没有老天爷,只有不变的自然规律。人们打破了自然,就等于打破了自己。据说继秦始皇之后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都会对长生不老之药一片痴迷。但这个世界有谁真的做到长生不老?只有贪恋生活的人,才会产生如此荒谬的想法。
活着也许是为了寻找美好,而死去是为了保留美好。鲁迅对于生,对于死,对于不变的自然规律,有着独特的看法和不一样的态度。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4
在我读过的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了。
这本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无不让人读着读着就想起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场面:总是趁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与昆虫玩耍,又或者摘些野果野花。与伙伴一起捉鸟,却总是因为心急,而又捉不到很多!
到了晚年在回忆童年,就仿佛在夕阳时采下那清晨时种的花,虽不如清晨时的绚烂与艳丽,但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在夕阳的余晖中,有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满足。
《朝花夕拾》里记录的全是他童年的回忆,对比是主要调料。用许多文字写在百草园的无忧无虑,又写了不得不去三味书屋读书,用无忧无虑衬托出三味书屋的乏味。再说藤野先生,”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可是教书却是一丝不苟,一视同仁。这不是也体现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么?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5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经典散文著作,其中不乏有对封建旧制度理性的批判,同时也不缺少对儿时美好童年的回忆。温馨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回忆了儿时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里学习的枯燥;理性的批判:如《琐记》,作者批判了衍太太的行为,表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妇人。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阿长和》。这篇文章讲的是:“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她迷信,又很朴实,得知作者想得到《山海经》,为其寻购并将《山海经》赠送得作者的故事。
在文中,我最喜欢“阿长”这个人物。她是一个迷信又淳朴的人,得知作者想得到《山海经》,为其寻购并将《山海经》赠送得作者。先抑后扬,升华了“阿长”的人性美。
文中是这样描述《山海经》的:是作者“最初得到的,最喜爱的宝书”“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几乎全部用直线凑合”。这说明《山海经》很破旧,但是作者依旧那么喜爱它。侧面描写出“阿长”对作者的喜爱,作者喜欢“阿长”。
读完这篇文章,我读出了鲁迅对长妈妈的爱与恨,但更多的是爱。在生活中,亲人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吗?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什么;如果做不到,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这种浓浓的亲情,难道我们不能为之动容吗?
《朝花夕拾》,一本好书,一本经典之作,推荐你去读一读!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6
人,无非是生老病死,但是,在读了《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父亲的病》中,我对“病”这个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中讲述了鲁迅的父亲生病时找名医来治,却被他治死的事。鲁迅在文中用了一句话来说明:“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是啊!这就是旧中国的命!这种命是来源于病,中国人心灵上那种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病!这种病无从医治,只能靠自己,打破“建设,封闭社会”的铁笼,才能重获新生。
父亲的病,虽然不算特别严重,但在这些所谓的“名医”眼中,却是无所谓对待,终究是害死了父亲。其实,名医自身也有病,这病不会至人于死地,但会让人心慢慢坠落,变得狠毒、无人性。所以,只有正直人才是真正健康,其实心中有偏见,有不善的人,都是有疾病的。
医人先医己,无医治自己的心灵,再去医治他人。只有一个心灵健康,不持偏见,开放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鲁迅的时代是个迷信,狠毒与封闭的时代。衍太太在父亲即将逝世时还叫鲁迅叫喊,让父亲不得安生。陈莲河珍金奇贵,却毫无本领。在看到医治不得时,还说需查查有什么冤愆,说是前世的事。在这个纷乱而残忍的世界中,父亲在这些有“心病”的人中痛苦逝去,令鲁迅十分痛恨封建,痛恨心灵中的病,痛恨那些虚有其名的无能者。
病,心病,在封建中一一体现了出来,心灵的病,比一切更加残酷,更加地绝情。
医能医病,却医不了心病,只有自己,能让心灵之病去除……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7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乃我国著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所作。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犀利之感,文里行间之中都饱含着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每一个字都好似一把刀、一根皮鞭,抽打着、批判着旧思想与当时腐败的社会。《朝花夕拾》也有类似篇章。
从第一篇《狗·猫·鼠》便可知晓一二。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写道,他承认自己是仇猫的,但他又怕别人说他仇猫,为什么?其主要因素还是在于那些名人教授,若几时一不小心得罪了他们,那些人便说:看呐,鲁迅先生不是仇猫的吗?狗也是仇猫的,鲁迅先生却说要痛打“落水狗”。啊哈,经某些人如此一说,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反倒成了狗,并且还要与“同类”自相残杀呢!按这套逻辑一来,鲁迅先生可被坑到“文字狱”里去了,不论说什么都是错的,也真是祸从口出呵!
鲁迅先生是白话文的发起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当时的一些旧文人是十分反对且妨害白话文的。倒像古时商鞅变法,总是有人去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愤恨地写到:只要对于白话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在“五四”运动之前,小学生可读的书是少得可怜的,与其他国家儿童图书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由此可见白话文这种新文体的意义及好处是多么巨大。但迂腐的知识分子也不在少数,嚷嚷着文言文才是历史的主流,他们难道不知道改革才是历史的发展潮流吗?旧中国正是缺少改革才落后于世界,若想复兴中华民族,改革是必不可缺的。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