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谢谢,你告诉我。
解析:
1.水田文化
朝鲜族进入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代。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加之封建王朝的暴政统治,使朝鲜半岛农民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跨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地广人稀且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中国边境地带寻找生路,垦殖拓荒。1876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侵入朝鲜,直到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血腥的屠杀和大肆的掠抢,也加剧了朝鲜边民向中国的流入。从19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较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到1945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已达170万多人。在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朝鲜族人民为中国东北大地的开发垦殖、繁荣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朝鲜族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始作俑者,也是农业文明的早期传播者。
产生于水田劳动的“水田文化”,曾经和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朝鲜族,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和价值评判发生着重要影响水田作业,在工艺流程上要求整体的协调性和局部的相互配合,因此,天然地具有显著的联合劳动色彩。即便是一个能耐很大的人,也很难自成体系地筑坝蓄水,开渠引流。也许,正是这种劳动方式内在的关联度,使朝鲜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特别富有组织与合作的意识。他们往往习惯在组织的系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实现个人的劳动价值。这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前,朝鲜族生产队的经营状况,普遍好于汉族生产队的一个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水田劳动的另一个特性是劳动过程中的快节奏。不管你主观上愿不愿意,赤腿弯腰在冰凉的泥水中劳动,都不可能让你在四平八稳、慢慢腾腾中去体味一种劳动的享受,明智的抉择是速战速决。这种劳动节奏也影响到其它方面。朝鲜族铲地、盖房子或干其它农活儿,一般都“干起来一溜风”,把一件事痛快干完了,聚到一块去喝酒跳舞,亦不乏酣畅淋漓。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中,朝鲜族经商做买卖或者去出力打工,对那种日积月累,节奏慢、效益低的项目,一般是不怎么青睐的。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合作意识,随着时光的演进,已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朝鲜族参与集体和社会事务的热情普遍较高,凡是需要“组织起来干”或“在组织里干”的事情,一般都干得挺好。翻开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料浏览一遍,你就会发现,就是这个跨界而来的民族的英雄儿女,对 *** 的召唤一呼百应,一批又一批的主动参军参战。据统计,“三大战争”中牺牲的朝鲜族烈士仅延边地区就有13048人,占该地区烈士总数的97%以上。这正是朝鲜族人民为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尊严,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最生动的历史写照。
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演员跳独舞不见得比别人多么出色,然而,若是排练集体舞、团体操,特别是大型的集体表演,他们的组织协调天才,立刻就会大放光彩。其组织协调的水平和表演的精湛程度,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
2.走动特性
朝鲜族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但他们似乎天然就具有“走”的意识。这也许与他们原本就是跨江而走来的历史出处有一点渊源。早些年,在村屯里居住的朝鲜族农民,就有在一个村里也经常换房搬家的习惯。本来在村东住得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就拔寨起营,搬到西头去了。再过两年,可能又会搬迁到南头或北头去。弄得同村居住的汉族老乡目瞪口呆:他们怎么拿搬家当儿戏,说搬就搬呢?
其实,朝鲜族走动迁移的特性,决不仅表现在小小的村屯里。他们跨江而来的初期,绝大多数落脚在荒野山村的沟沟岔岔之中。后来,他们渐渐地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基本上走向了平原地区。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那里水田面积大,更适合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二是那里距离现代文明稍稍近点,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好一些,特别是因为那里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更便于子女去接受知识的熏陶。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员流动成为一道时代的风景线,这一波走动可谓是大潮汹涌,行色匆匆。 朝鲜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最快、最好地抓住和利用了这一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之一。他们走的是那么决然、潇洒。虽然也有“牵衣拦道顿足哭”的惜别场面,但最终还是一批接一批地走出去了。奇怪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随波逐流地加入到人头攒动的“民工潮”大军中去。因为,那是一种所获不丰的低效率流转,那不符合朝鲜族的价值标准。在国内,他们先是走向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威海、烟台等几个发展较快,充满机会的城市。很快地。便开始大举地向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进军。准确的人数已经无法统计。据权威人士估算,改革开放以来,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至少也有超过30万人次出过国。或是短期访问,或是倒包贸易,或是长期打工,总之,这个队伍热闹得很。1995年以来,每年通过官方银行汇回来的外汇,都在1亿美元以上。
3.生活个性
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个性和风俗习惯,这些正构成五彩缤纷的多民族大家庭瑰丽的色彩。朝鲜族也是一个极具生活个性的民族。
朝鲜族人一般不怎么打民事纠纷方面的官司。翻开各级法庭、法院的卷宗,朝鲜族当事人的民事案件确实十分稀少。当然,刑事案件另当别论。不打民事官司,并不说明这个民族缺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意识,而是他们民族内部有一种自我化解矛盾和纠纷的隐性机制。朝鲜族是一个性格直率、性情急火的民族,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自然不少,也有打得头破血流的情况。但他们很少告到官府去解决这类事。今天打完了,明天双方到一块,喝一顿酒,往往也就烟消云散了。
朝鲜族敬老爱幼已是闻名天下的一种美德。不知世人还有哪一个族群能把“儿童节”和“老人节”过得像朝鲜族那样惊天动地,无以复加的隆重、热烈、欢快。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六一”儿童节是个“大节”。这一天是全州人民共同的节日。
少年宫里,公园的林荫草地上,山边小溪的河滩上,到处都是身穿节日盛装的人群。即使这一天不是“双休日”,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也都约定俗成地视之为休息日。在其乐融融的亲和氛围中,孩子们得到极大的欢乐,成年人们则再次品味和憧憬着希望的甘甜。朝鲜族老人过“花甲”,绝对是世界上最为隆重的人生庆典。每次参加这样的仪式,看到老人们接受晚辈的跪拜,畅饮着晚辈敬献的米酒,陶醉在欢歌笑语的喜庆氛围中,看着老人那种安详、那种满足,那种带着泪花的微笑,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种仪式其实是代表着一种肯定、一种收获和一种从血液中突涌出来的报恩之情。
饮食文化一般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特性和生活质量,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有其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朝鲜族的“汤文化”堪称世界一绝,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把“汤文化”发挥得像朝鲜族那样淋漓尽致。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喜庆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他们都对汤情有独钟,须臾不能离开。狗肉汤、牛肉汤、猪肉汤、河鱼汤、海菜汤、豆腐汤、饼汤、冷面汤、酱汤……仅仅是酱汤,又可以因所用酱的品种不同而分为若干种。朝鲜族喜欢把饭泡到汤里吃。在朝鲜族家里做客,碗里、盆里出现剩饭是很正常的事,但一般汤是不能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鲜族的生活中要是没有了汤,尤其是酱汤,差不多就像没有太阳一样地令人不可忍受。“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的集大成之代表性作品。朝鲜族医学认为,狗 *** 有温中补肾、养颜美容、强身健体之功效,尤其在酷热难当的伏天食之,更能收到美妙之效果。朝鲜族款待客人,奉上一桌狗肉宴席,是一种较高的礼遇。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杀一条狗实属不易,往往要加三四遍水,反复地煮而食之。现在,吃狗肉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据粗略统计,延边地区每年消耗的肉食狗,大概在30万条左右,而地产狗则不到10万条。所以狗贩子的足迹就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然,自治州当局很重视这一“大市场、小产业”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卓有成效地发展肉犬养殖。
内柔外刚的朝鲜族妇女
阅读朝鲜族,倘不以专门的篇章来说一说朝鲜族女性,那未免就是忽略了美丽华章的精彩部分。朝鲜族女性除具有人类女性共有的一般特点之外,至少有三种光彩熠熠的优秀品性。
一是温柔贤惠。“女人是水做的”,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可能赋予了女性柔情似水的温顺天性,因此,世界上无论哪一个民族都视温柔贤惠为女性应具有的基本特征。但事实上去未必都是那样。奥尔布莱特作为一名女性可能也有点女人固有的品性,但看她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的刚愎、凶狠、残暴,使人在她身上再也见不到女性温柔的蛛丝马迹。朝鲜族女性温柔贤惠,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之中。她们对长辈,无论是亲生父母,还是对公公、婆婆,都发自内心地恭敬、孝顺。在她们心中,那就是上帝的化身,必须悉心照料,而不可有半点违逆的。在朝鲜族中,“婆媳不和”简直就是人神共愤的奇耻大辱。倘哪位女子对公婆不敬,走到大街上都会被人指指点点。据说就连她做出来的大酱,都会因其品行不正而变味的。作为妻子的朝鲜族女性,更把丈夫看得比自己重要十倍以上。在她们心中,那是太阳的化身。在她们眼里,丈夫永远是正确的。喝酒那是豪气,吸烟那是潇洒,打架那是勇敢,打老婆,也是爱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在与丈夫共同生活中,虽然她们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自我,但她们就是心甘情愿。当然,这种极度的温柔,从一个角度上也助长了本来就严重存在的大男子主义气焰。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族女性这种盲目顺从的表现,已开始发生了变化。作为母亲的朝鲜族女性,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之 一。她们对儿女的悉心呵护,是无与伦比的。有一位朝鲜族妇女,她丈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了。当时,她怀孕在身,生下这遗腹子以后,她以超人的毅力独撑着家庭生活的大厦,既要伺候尚且在世的老人,又要照顾幼小的女儿,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今,女儿早已大学毕业,在社会上做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而这位老妈妈去已永远安睡在印刻着她全部人生轨迹的小山村里。上述故事,在朝鲜族当中,并不具有特别典型的意义,因为,在这个民族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普遍。
二是特别地能吃苦耐劳。朝鲜族是以水田劳动为主的,而水田劳动的许多精细的项目,如拔苗、插秧等,恰好更能发挥女性精心细腻的特点。因此,在水田劳动中,她们往往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男人扛着铁锹牵着牛,挖挖水沟整整地,说是一种“技术性”劳动,而许多繁重艰苦的活计却留给了妇女。妇女们不仅无一例外地要下地干活,而且还要把一日三餐准备得好好的。收工回家,丈夫双腿一盘,坐在炕上抽着烟,等着妻子把饭菜做好端上来,而妻子们进家后一般都直奔厨房去了。劳累了一天之后的夜晚,女人们还要准备明天的食物,还要脚踏纺车、打草绳,织草帘。在朝鲜族聚居的村屯里,我们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们,很少有腰杆挺直的。看着那苍苍白发和弯曲的腰背,使人自然地想到,是一生辛勤劳作(而且这种劳作在方式上大多是需要弯腰进行的)的艰辛,使她们透支了自己的健康,由此,也使人对其增加了几分敬重。延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也是朝鲜族妇女充当了急先锋的。她们背着重重的行包,到邻国去搞交换,做生意,异国他乡的坎坷路途上,不知洒下了她们多少泪水和汗水。
三是外柔内刚,富有牺牲精神。这已被无数的巾帼英雄的事迹所证明。温柔极致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升华至勇敢无比。真正的温柔决不是懦弱的代名词,它必然是建立在绝顶的刚强之上的。人们熟知的抗联女战士“八女投江”的英勇壮举,其中就有李风善、安顺福两位朝鲜族女战士。1934年3月21日, *** 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同志在吉林省汪清县一个山沟里开会时,突然被敌人包围。突围中,童长荣腹部中弹,朝鲜族女战士崔今淑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背着身负重伤的特委书记,边打边走,终于弹尽力竭,两人一同英勇就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农业银行女职工白花子,在持刀歹徒抢劫银行财产时,奋不顾身地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保住了国家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朝鲜族英雄女杰的故事,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中国著
名诗人贺敬之到延边考察,看到和听到朝鲜族人民富于牺牲精神的事迹,心灵为之震撼,随手写下了“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诗句。姹紫嫣红、迎春怒放的金达莱,正象征着朝鲜族女性美好的情操和坚毅的品格。
(摘自“跨入21世纪的中国朝鲜族”作者:王晓东)
朝鲜族习俗
1.白衣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2.儿童七色衣
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因此,喜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衣服,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
3.还甲和进甲
朝鲜族有古老的“还甲”、“进甲”祝寿仪式。“还甲”是庆60周岁,“进甲”是庆61周岁。祝寿仪式隆重而独具风格。
4.摔跤
摔跤是朝鲜族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每逢端阳节或州庆日“9.3”进行。每到那时,摔跤强手争标夺魁,竞争非常激烈。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奖给优胜者。
5.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的运动项目。一到端阳节或农闲时期,朝鲜族妇女们便穿着节日的盛装去参加秋千比赛。比赛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荡起的高度,另一种是比踢铃的次数,即比耐力。
6.跳板
跳板也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两个人分别站在一条五米长跳板的两端,一端的人先跳起后,凭借下降的力量猛踩跳板,将另一端的人反弹起来,被弹起的人下落时又将对方弹起。强手弹起时能有两三米高,还能做多种精彩动作。
7.九.三节
1952年9月3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日,每年这一天,延边各族人民都有庆祝活动,久而久之已成为全民的一个节日。
8.老人节
延边确定老人比全国早10年。那是1984年,在朝鲜族人口占85%的延边龙井市东盛涌乡,老年人想给自己定个节日,经大家商讨,因8月15日是一年的成熟期,又是抗战胜利纪念日,便把这一天定为他们的节日。1986年,延边州委向全州推广,遂成为全州老年人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儿女们前来祝寿,老人们欢歌起舞。
9.“六一”节
“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但在延边已演化成全民的节日。在这里,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居住在延边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受其感染,纷纷参加进来。
朝鲜族饮食
1.咸菜
咸菜是朝鲜族喜爱的倚仗佐餐食品。多以桔梗、蕨菜、白菜、萝卜、黄瓜、芹菜等为原料,洗净后切成段、块、丝,用盐卤上,然后再拌以芝麻、蒜泥、姜丝、辣椒面等多种调味品,吃起来咸谈适中,清脆爽口。
2.泡菜
也叫辣白菜,朝鲜语叫“吉木其”,是朝鲜族饮食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泡菜一年四季皆可制作。选上好的白菜(包心的为好)、萝卜、黄瓜等新鲜蔬菜,放在谈盐水中发酵,然后加入辣椒、姜末儿、白皮蒜、香菜籽等调料,数日后即可食用。
3.打糕
打糕是把糯米蒸熟后捶打而成。食用时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来筋道、味香。历来,朝鲜族把打糕作为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
4.冷面
延边朝鲜族喜吃冷面。冷面现今在国内很有名气。冷面的主料是白面、荞麦面和淀粉。做时,先把和好的面用机械压入锅中,煮熟后捞出,用冷水前去冷却。然后加牛肉汤或者鸡肉汤,配以泡菜、辣椒、牛肉片、鸡肉丸子、苹果片、鸡蛋等佐料,即可食用。
朝鲜族过去在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说是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寿。现在一年四季都喜欢吃。
5.狗肉汤
狗肉是朝鲜族喜欢吃的肉食之一。一般喜欢熬汤,多在三伏天吃,认为热天吃了能滋补身体。现在一年四季都经常吃,但婚丧及佳节忌食狗肉。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
1.长鼓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舞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前身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二十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态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50年代初起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
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予美好的艺术享受。
2.顶水舞:
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
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
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随着道具的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3.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的丰收及劳动,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节,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手持各种乐器和道具欢歌起舞。
从高丽国时期,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插、夏锄、秋收季节,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50年代初起延边歌舞团把农乐舞搬上舞台,成了该团的压轴节目。
农乐舞表演主要由“手鼓舞”和“甩象帽”组成。手鼓舞分有柄和无柄两种,动作极为丰富,基本技法是“跑步拉弓”,出自狩猎时以箭瞄准猎物的模仿动作。
甩象帽,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头部和身体前、后、左、右画出种种光辉耀眼的美好彩环。
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介于中间者为中象帽;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难动作。
4.扇子舞:
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十五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
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问题描述:
谢谢,你告诉我。
解析:
1.水田文化
朝鲜族进入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代。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加之封建王朝的暴政统治,使朝鲜半岛农民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跨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地广人稀且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中国边境地带寻找生路,垦殖拓荒。1876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侵入朝鲜,直到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血腥的屠杀和大肆的掠抢,也加剧了朝鲜边民向中国的流入。从19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较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到1945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已达170万多人。在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朝鲜族人民为中国东北大地的开发垦殖、繁荣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朝鲜族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始作俑者,也是农业文明的早期传播者。
产生于水田劳动的“水田文化”,曾经和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朝鲜族,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和价值评判发生着重要影响水田作业,在工艺流程上要求整体的协调性和局部的相互配合,因此,天然地具有显著的联合劳动色彩。即便是一个能耐很大的人,也很难自成体系地筑坝蓄水,开渠引流。也许,正是这种劳动方式内在的关联度,使朝鲜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特别富有组织与合作的意识。他们往往习惯在组织的系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实现个人的劳动价值。这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前,朝鲜族生产队的经营状况,普遍好于汉族生产队的一个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水田劳动的另一个特性是劳动过程中的快节奏。不管你主观上愿不愿意,赤腿弯腰在冰凉的泥水中劳动,都不可能让你在四平八稳、慢慢腾腾中去体味一种劳动的享受,明智的抉择是速战速决。这种劳动节奏也影响到其它方面。朝鲜族铲地、盖房子或干其它农活儿,一般都“干起来一溜风”,把一件事痛快干完了,聚到一块去喝酒跳舞,亦不乏酣畅淋漓。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中,朝鲜族经商做买卖或者去出力打工,对那种日积月累,节奏慢、效益低的项目,一般是不怎么青睐的。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合作意识,随着时光的演进,已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朝鲜族参与集体和社会事务的热情普遍较高,凡是需要“组织起来干”或“在组织里干”的事情,一般都干得挺好。翻开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料浏览一遍,你就会发现,就是这个跨界而来的民族的英雄儿女,对 *** 的召唤一呼百应,一批又一批的主动参军参战。据统计,“三大战争”中牺牲的朝鲜族烈士仅延边地区就有13048人,占该地区烈士总数的97%以上。这正是朝鲜族人民为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尊严,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最生动的历史写照。
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演员跳独舞不见得比别人多么出色,然而,若是排练集体舞、团体操,特别是大型的集体表演,他们的组织协调天才,立刻就会大放光彩。其组织协调的水平和表演的精湛程度,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
2.走动特性
朝鲜族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但他们似乎天然就具有“走”的意识。这也许与他们原本就是跨江而走来的历史出处有一点渊源。早些年,在村屯里居住的朝鲜族农民,就有在一个村里也经常换房搬家的习惯。本来在村东住得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就拔寨起营,搬到西头去了。再过两年,可能又会搬迁到南头或北头去。弄得同村居住的汉族老乡目瞪口呆:他们怎么拿搬家当儿戏,说搬就搬呢?
其实,朝鲜族走动迁移的特性,决不仅表现在小小的村屯里。他们跨江而来的初期,绝大多数落脚在荒野山村的沟沟岔岔之中。后来,他们渐渐地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基本上走向了平原地区。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那里水田面积大,更适合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二是那里距离现代文明稍稍近点,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好一些,特别是因为那里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更便于子女去接受知识的熏陶。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员流动成为一道时代的风景线,这一波走动可谓是大潮汹涌,行色匆匆。 朝鲜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最快、最好地抓住和利用了这一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之一。他们走的是那么决然、潇洒。虽然也有“牵衣拦道顿足哭”的惜别场面,但最终还是一批接一批地走出去了。奇怪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随波逐流地加入到人头攒动的“民工潮”大军中去。因为,那是一种所获不丰的低效率流转,那不符合朝鲜族的价值标准。在国内,他们先是走向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威海、烟台等几个发展较快,充满机会的城市。很快地。便开始大举地向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进军。准确的人数已经无法统计。据权威人士估算,改革开放以来,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至少也有超过30万人次出过国。或是短期访问,或是倒包贸易,或是长期打工,总之,这个队伍热闹得很。1995年以来,每年通过官方银行汇回来的外汇,都在1亿美元以上。
3.生活个性
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个性和风俗习惯,这些正构成五彩缤纷的多民族大家庭瑰丽的色彩。朝鲜族也是一个极具生活个性的民族。
朝鲜族人一般不怎么打民事纠纷方面的官司。翻开各级法庭、法院的卷宗,朝鲜族当事人的民事案件确实十分稀少。当然,刑事案件另当别论。不打民事官司,并不说明这个民族缺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意识,而是他们民族内部有一种自我化解矛盾和纠纷的隐性机制。朝鲜族是一个性格直率、性情急火的民族,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自然不少,也有打得头破血流的情况。但他们很少告到官府去解决这类事。今天打完了,明天双方到一块,喝一顿酒,往往也就烟消云散了。
朝鲜族敬老爱幼已是闻名天下的一种美德。不知世人还有哪一个族群能把“儿童节”和“老人节”过得像朝鲜族那样惊天动地,无以复加的隆重、热烈、欢快。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六一”儿童节是个“大节”。这一天是全州人民共同的节日。
少年宫里,公园的林荫草地上,山边小溪的河滩上,到处都是身穿节日盛装的人群。即使这一天不是“双休日”,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也都约定俗成地视之为休息日。在其乐融融的亲和氛围中,孩子们得到极大的欢乐,成年人们则再次品味和憧憬着希望的甘甜。朝鲜族老人过“花甲”,绝对是世界上最为隆重的人生庆典。每次参加这样的仪式,看到老人们接受晚辈的跪拜,畅饮着晚辈敬献的米酒,陶醉在欢歌笑语的喜庆氛围中,看着老人那种安详、那种满足,那种带着泪花的微笑,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种仪式其实是代表着一种肯定、一种收获和一种从血液中突涌出来的报恩之情。
饮食文化一般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特性和生活质量,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有其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朝鲜族的“汤文化”堪称世界一绝,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把“汤文化”发挥得像朝鲜族那样淋漓尽致。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喜庆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他们都对汤情有独钟,须臾不能离开。狗肉汤、牛肉汤、猪肉汤、河鱼汤、海菜汤、豆腐汤、饼汤、冷面汤、酱汤……仅仅是酱汤,又可以因所用酱的品种不同而分为若干种。朝鲜族喜欢把饭泡到汤里吃。在朝鲜族家里做客,碗里、盆里出现剩饭是很正常的事,但一般汤是不能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鲜族的生活中要是没有了汤,尤其是酱汤,差不多就像没有太阳一样地令人不可忍受。“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的集大成之代表性作品。朝鲜族医学认为,狗 *** 有温中补肾、养颜美容、强身健体之功效,尤其在酷热难当的伏天食之,更能收到美妙之效果。朝鲜族款待客人,奉上一桌狗肉宴席,是一种较高的礼遇。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杀一条狗实属不易,往往要加三四遍水,反复地煮而食之。现在,吃狗肉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据粗略统计,延边地区每年消耗的肉食狗,大概在30万条左右,而地产狗则不到10万条。所以狗贩子的足迹就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然,自治州当局很重视这一“大市场、小产业”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卓有成效地发展肉犬养殖。
内柔外刚的朝鲜族妇女
阅读朝鲜族,倘不以专门的篇章来说一说朝鲜族女性,那未免就是忽略了美丽华章的精彩部分。朝鲜族女性除具有人类女性共有的一般特点之外,至少有三种光彩熠熠的优秀品性。
一是温柔贤惠。“女人是水做的”,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可能赋予了女性柔情似水的温顺天性,因此,世界上无论哪一个民族都视温柔贤惠为女性应具有的基本特征。但事实上去未必都是那样。奥尔布莱特作为一名女性可能也有点女人固有的品性,但看她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的刚愎、凶狠、残暴,使人在她身上再也见不到女性温柔的蛛丝马迹。朝鲜族女性温柔贤惠,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之中。她们对长辈,无论是亲生父母,还是对公公、婆婆,都发自内心地恭敬、孝顺。在她们心中,那就是上帝的化身,必须悉心照料,而不可有半点违逆的。在朝鲜族中,“婆媳不和”简直就是人神共愤的奇耻大辱。倘哪位女子对公婆不敬,走到大街上都会被人指指点点。据说就连她做出来的大酱,都会因其品行不正而变味的。作为妻子的朝鲜族女性,更把丈夫看得比自己重要十倍以上。在她们心中,那是太阳的化身。在她们眼里,丈夫永远是正确的。喝酒那是豪气,吸烟那是潇洒,打架那是勇敢,打老婆,也是爱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在与丈夫共同生活中,虽然她们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自我,但她们就是心甘情愿。当然,这种极度的温柔,从一个角度上也助长了本来就严重存在的大男子主义气焰。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族女性这种盲目顺从的表现,已开始发生了变化。作为母亲的朝鲜族女性,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之 一。她们对儿女的悉心呵护,是无与伦比的。有一位朝鲜族妇女,她丈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了。当时,她怀孕在身,生下这遗腹子以后,她以超人的毅力独撑着家庭生活的大厦,既要伺候尚且在世的老人,又要照顾幼小的女儿,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今,女儿早已大学毕业,在社会上做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而这位老妈妈去已永远安睡在印刻着她全部人生轨迹的小山村里。上述故事,在朝鲜族当中,并不具有特别典型的意义,因为,在这个民族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普遍。
二是特别地能吃苦耐劳。朝鲜族是以水田劳动为主的,而水田劳动的许多精细的项目,如拔苗、插秧等,恰好更能发挥女性精心细腻的特点。因此,在水田劳动中,她们往往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男人扛着铁锹牵着牛,挖挖水沟整整地,说是一种“技术性”劳动,而许多繁重艰苦的活计却留给了妇女。妇女们不仅无一例外地要下地干活,而且还要把一日三餐准备得好好的。收工回家,丈夫双腿一盘,坐在炕上抽着烟,等着妻子把饭菜做好端上来,而妻子们进家后一般都直奔厨房去了。劳累了一天之后的夜晚,女人们还要准备明天的食物,还要脚踏纺车、打草绳,织草帘。在朝鲜族聚居的村屯里,我们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们,很少有腰杆挺直的。看着那苍苍白发和弯曲的腰背,使人自然地想到,是一生辛勤劳作(而且这种劳作在方式上大多是需要弯腰进行的)的艰辛,使她们透支了自己的健康,由此,也使人对其增加了几分敬重。延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也是朝鲜族妇女充当了急先锋的。她们背着重重的行包,到邻国去搞交换,做生意,异国他乡的坎坷路途上,不知洒下了她们多少泪水和汗水。
三是外柔内刚,富有牺牲精神。这已被无数的巾帼英雄的事迹所证明。温柔极致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升华至勇敢无比。真正的温柔决不是懦弱的代名词,它必然是建立在绝顶的刚强之上的。人们熟知的抗联女战士“八女投江”的英勇壮举,其中就有李风善、安顺福两位朝鲜族女战士。1934年3月21日, *** 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同志在吉林省汪清县一个山沟里开会时,突然被敌人包围。突围中,童长荣腹部中弹,朝鲜族女战士崔今淑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背着身负重伤的特委书记,边打边走,终于弹尽力竭,两人一同英勇就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农业银行女职工白花子,在持刀歹徒抢劫银行财产时,奋不顾身地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保住了国家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朝鲜族英雄女杰的故事,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中国著
名诗人贺敬之到延边考察,看到和听到朝鲜族人民富于牺牲精神的事迹,心灵为之震撼,随手写下了“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诗句。姹紫嫣红、迎春怒放的金达莱,正象征着朝鲜族女性美好的情操和坚毅的品格。
(摘自“跨入21世纪的中国朝鲜族”作者:王晓东)
朝鲜族习俗
1.白衣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2.儿童七色衣
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因此,喜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衣服,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
3.还甲和进甲
朝鲜族有古老的“还甲”、“进甲”祝寿仪式。“还甲”是庆60周岁,“进甲”是庆61周岁。祝寿仪式隆重而独具风格。
4.摔跤
摔跤是朝鲜族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每逢端阳节或州庆日“9.3”进行。每到那时,摔跤强手争标夺魁,竞争非常激烈。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奖给优胜者。
5.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的运动项目。一到端阳节或农闲时期,朝鲜族妇女们便穿着节日的盛装去参加秋千比赛。比赛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荡起的高度,另一种是比踢铃的次数,即比耐力。
6.跳板
跳板也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两个人分别站在一条五米长跳板的两端,一端的人先跳起后,凭借下降的力量猛踩跳板,将另一端的人反弹起来,被弹起的人下落时又将对方弹起。强手弹起时能有两三米高,还能做多种精彩动作。
7.九.三节
1952年9月3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日,每年这一天,延边各族人民都有庆祝活动,久而久之已成为全民的一个节日。
8.老人节
延边确定老人比全国早10年。那是1984年,在朝鲜族人口占85%的延边龙井市东盛涌乡,老年人想给自己定个节日,经大家商讨,因8月15日是一年的成熟期,又是抗战胜利纪念日,便把这一天定为他们的节日。1986年,延边州委向全州推广,遂成为全州老年人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儿女们前来祝寿,老人们欢歌起舞。
9.“六一”节
“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但在延边已演化成全民的节日。在这里,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居住在延边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受其感染,纷纷参加进来。
朝鲜族饮食
1.咸菜
咸菜是朝鲜族喜爱的倚仗佐餐食品。多以桔梗、蕨菜、白菜、萝卜、黄瓜、芹菜等为原料,洗净后切成段、块、丝,用盐卤上,然后再拌以芝麻、蒜泥、姜丝、辣椒面等多种调味品,吃起来咸谈适中,清脆爽口。
2.泡菜
也叫辣白菜,朝鲜语叫“吉木其”,是朝鲜族饮食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泡菜一年四季皆可制作。选上好的白菜(包心的为好)、萝卜、黄瓜等新鲜蔬菜,放在谈盐水中发酵,然后加入辣椒、姜末儿、白皮蒜、香菜籽等调料,数日后即可食用。
3.打糕
打糕是把糯米蒸熟后捶打而成。食用时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来筋道、味香。历来,朝鲜族把打糕作为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
4.冷面
延边朝鲜族喜吃冷面。冷面现今在国内很有名气。冷面的主料是白面、荞麦面和淀粉。做时,先把和好的面用机械压入锅中,煮熟后捞出,用冷水前去冷却。然后加牛肉汤或者鸡肉汤,配以泡菜、辣椒、牛肉片、鸡肉丸子、苹果片、鸡蛋等佐料,即可食用。
朝鲜族过去在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说是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寿。现在一年四季都喜欢吃。
5.狗肉汤
狗肉是朝鲜族喜欢吃的肉食之一。一般喜欢熬汤,多在三伏天吃,认为热天吃了能滋补身体。现在一年四季都经常吃,但婚丧及佳节忌食狗肉。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
1.长鼓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舞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前身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二十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态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50年代初起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
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予美好的艺术享受。
2.顶水舞:
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
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
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随着道具的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3.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的丰收及劳动,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节,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手持各种乐器和道具欢歌起舞。
从高丽国时期,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插、夏锄、秋收季节,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50年代初起延边歌舞团把农乐舞搬上舞台,成了该团的压轴节目。
农乐舞表演主要由“手鼓舞”和“甩象帽”组成。手鼓舞分有柄和无柄两种,动作极为丰富,基本技法是“跑步拉弓”,出自狩猎时以箭瞄准猎物的模仿动作。
甩象帽,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头部和身体前、后、左、右画出种种光辉耀眼的美好彩环。
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介于中间者为中象帽;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难动作。
4.扇子舞:
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十五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
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