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关羽这人吗?
有。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
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
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扩展资料:
千百年来,历史人物关羽作为“忠义仁勇”的化身,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了广泛一致的民族认同,被誉为“武圣”、“关公”、“关帝”、“慎春卖关财神”,形成了以“忠义仁勇”美德为核心内容、独具特色的关公文化。
关羽本是一名武将,但由于他“义不负心”,忠勇兼备并最终“断首捐躯”成仁。
因此,千百年来,朝臣黎庶敬慕关羽“忠义仁勇”,视其为忠义楷模,仁勇化身。
历代帝王为旌表忠义,步步加封,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其封号最终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随着历代帝王对关羽封谥的追加,关羽墓的称谓也越来越高。
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宽逗林”,如孔林、孟林等,而在河南洛阳,葬关羽首级之冢称为关林。
古代帝王墓才能称为陵,而在湖北当阳,葬关羽身躯之冢称为陵。
在山西解县建有葬其魂之冢。
在四川成都还修建有衣冠之冢。
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国墓葬史上实属罕见。
人们膜拜、祭祀关羽,为其修祠建庙。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皇帝命天下直省郡邑皆立关庙,赐春秋两祭,加诞祭,并敕封关羽三代公爵。
之后,对关羽“褒封不尽,庙祀无垠”,真可谓“五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形成了与遍布天下的祭祀孔子的“文庙”相对应的祭祀关羽的“武庙”。
虽然关羽以其武圣人之封号与文圣人孔子齐名,但孔庙一般是一县一庙,而关庙则遍及全国城乡。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关帝庙数千座,仅在台湾就有40余座,其它如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建有关帝庙4万余座。
有庙便要祭祀,有祭祀便有庙会。
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冢庙林”三祭合一的洛阳关林庙会已有万人规模。
庙会之日,焚香祭祀,唱戏娱乐,庙前出现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集市贸易,逐渐成为当地的商品贸易中心,关羽便成为经商者的保护神,“忠关羽”变成“商关羽”。
经商者的店铺、家里便供奉起了“关羽神”。
作为“财神”关羽的“义不负心”又形成了以“仁义”、“公正”为核心的商品交易准则,形成了“义中求财”的商品交易道德,并因此成为关公文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台湾、香港同胞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人、华商每年回大陆,在洛阳关林、当阳关帝陵和解州关帝庙进行朝拜和文化交流活动。
海内外华人以“关”为媒,弘扬“忠义仁勇”传统美德,传播了中华正气森握,促进了中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