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留圆明园遗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因为想保留古人建造遗物,要让后人知道是日本人把圆明园给烧了的。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之所以想到上述诸人士,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重修圆明园持反对意见者。不止是他们,还包括更多人士。我们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国“两会”时,“主修派”与“保留派”的一次交锋。此事可见诸1999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之报道。当时针对一份“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包括上述诸人士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也就是在此次“交锋”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们都没话可说了?
当年的那桩“公案”,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反对重修圆明园的理由。作为那份提案“牵头人”的叶廷芳先生在当时就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从诫先生曾经非常激动地喊道:“不能再毁圆明园了!”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保留废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凌辱与苦难,可是假如仅仅凭借眼前的这些废墟和它所带来的苍凉感,后来的参观者能否想象得出圆明园当年一度的辉煌?没有辉煌与苍凉的视觉对比,对历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所以我认为,从功能需要出发,在园内选择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数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览馆,用来展出圆明园“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缩景观;一座艺术陈列馆,用来收集并展览圆明园幸存和回收的艺术品;一定的办公用房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场所等。但所有这些房屋在形式与风格上应一律与古典建筑判然有别;它们应当采用现代建筑的型制,并且在体量、高度与色调上都受到限制,简单说都应当是简朴的。
有人主张复建当年最主要、最辉煌的代表性建筑如九州清晏,以起“对比作用”,此议极其荒谬。既然圆明园已正确地定位为“遗址公园”,那么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筑的遗址都是无价之宝;它们是神圣的,不可触动的!九州清晏更是遗址中的遗址,是全园的灵魂和主皋,破坏了这个遗址,势必破坏圆明园这个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遗址公园的整体格局,那将是愚蠢的犯罪行为。
如果有人实在割舍不了那个“复建”情结,不妨在圆明园以外的什么地方复制一个圆明园,再不,可在园内的某个偏僻的地方复建一两座代表性建筑,并以围墙将它与圆明园隔离,而有门相通,这样也许可以满足主修派的部分愿望。
在许多文物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更新与复建的破坏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保留是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因此,不难理解,保住圆明园的原貌,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有责任守住一段历史,传承与后人一种可触摸的真实历史感。可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有责任让子子孙孙认识到比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所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
目前人们的文物意识正在觉醒,许多人还处在觉醒的过程中,想要保护而不知如何保护,在“睡眼惺松”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入误区,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关于圆明园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地面建筑方面。鉴于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暂时将这一问题放一放,冷一冷(暂停十分之一的复建计划),先把注意力集中于没有争议的那些保护内容,例如:主要遗址的继续发掘(这是主要任务);迁出占园民居(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过关于整理山形水系可能还有些争议:有人主张重新堆山造湖。我认为此议值得讨论。那样做岂不是又在复建,而不是保护遗址了?我认为只需清理出原来的脉络即可,至于原来的状貌可通过模型来告诉游人。遗址,遗址,即遗留下来的状貌!这个状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将圆明园管理起来为界限。保持圆明园的残破,便是保住了历史的真相,这才是对圆明园最大的保护。就圆明园的历史、文化方面特殊意义而言,将保护与修复划等号是愚昧的。
修复派:复现辉煌同样能警戒后世
这个可以吗?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之所以想到上述诸人士,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重修圆明园持反对意见者。不止是他们,还包括更多人士。我们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国“两会”时,“主修派”与“保留派”的一次交锋。此事可见诸1999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之报道。当时针对一份“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包括上述诸人士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也就是在此次“交锋”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们都没话可说了?
当年的那桩“公案”,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反对重修圆明园的理由。作为那份提案“牵头人”的叶廷芳先生在当时就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从诫先生曾经非常激动地喊道:“不能再毁圆明园了!”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保留废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凌辱与苦难,可是假如仅仅凭借眼前的这些废墟和它所带来的苍凉感,后来的参观者能否想象得出圆明园当年一度的辉煌?没有辉煌与苍凉的视觉对比,对历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所以我认为,从功能需要出发,在园内选择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数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览馆,用来展出圆明园“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缩景观;一座艺术陈列馆,用来收集并展览圆明园幸存和回收的艺术品;一定的办公用房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场所等。但所有这些房屋在形式与风格上应一律与古典建筑判然有别;它们应当采用现代建筑的型制,并且在体量、高度与色调上都受到限制,简单说都应当是简朴的。
有人主张复建当年最主要、最辉煌的代表性建筑如九州清晏,以起“对比作用”,此议极其荒谬。既然圆明园已正确地定位为“遗址公园”,那么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筑的遗址都是无价之宝;它们是神圣的,不可触动的!九州清晏更是遗址中的遗址,是全园的灵魂和主皋,破坏了这个遗址,势必破坏圆明园这个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遗址公园的整体格局,那将是愚蠢的犯罪行为。
如果有人实在割舍不了那个“复建”情结,不妨在圆明园以外的什么地方复制一个圆明园,再不,可在园内的某个偏僻的地方复建一两座代表性建筑,并以围墙将它与圆明园隔离,而有门相通,这样也许可以满足主修派的部分愿望。
在许多文物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更新与复建的破坏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保留是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因此,不难理解,保住圆明园的原貌,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有责任守住一段历史,传承与后人一种可触摸的真实历史感。可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有责任让子子孙孙认识到比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所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
目前人们的文物意识正在觉醒,许多人还处在觉醒的过程中,想要保护而不知如何保护,在“睡眼惺松”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入误区,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关于圆明园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地面建筑方面。鉴于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暂时将这一问题放一放,冷一冷(暂停十分之一的复建计划),先把注意力集中于没有争议的那些保护内容,例如:主要遗址的继续发掘(这是主要任务);迁出占园民居(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过关于整理山形水系可能还有些争议:有人主张重新堆山造湖。我认为此议值得讨论。那样做岂不是又在复建,而不是保护遗址了?我认为只需清理出原来的脉络即可,至于原来的状貌可通过模型来告诉游人。遗址,遗址,即遗留下来的状貌!这个状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将圆明园管理起来为界限。保持圆明园的残破,便是保住了历史的真相,这才是对圆明园最大的保护。就圆明园的历史、文化方面特殊意义而言,将保护与修复划等号是愚昧的。
修复派:复现辉煌同样能警戒后世
这个可以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